第31章:单人旅行31(1 / 2)

霜降过后,天气开始越来越凉。穿着长袖衬衣、早晨起来跑到桂花树下漱口的刘金宁,被略带寒意的微风吹得不禁打了个寒颤,他家的金毛坐在旁边围墙下水泥地上瞄了他一眼,禁也同时打起了喷嚏,随后便嘴里发着蜂鸣般的“嘤嘤”声跑开了。

李秀华穿着卡基色的萝卜裤、上身搭配米白色长袖T恤,外面套了件浅咖色开襟羊毛衫,肚皮微微隆起,已经明显有了身孕。她坐在刘金宁给她在院子樟树下挂的一个吊篮秋千上,正枕着舒软的坐垫和枕头看书,看到这特别有意思的场景,便禁不住暗暗窃喜。

在收拢了一下衣襟之后,她开始打趣起刘金宁,说,真是狗打喷嚏天打晴,连咱家金毛都知道天冷降温了,你还不晓得添衣保暖。

刘金宁吐完嘴里的唾沫,又灌了口水漱完口,说,我有你这个暖炉子怕什么冷。

“你真狗改不了吃屎!你看你哪年冬天不因为少穿衣服得感冒风寒的,关键是你也耐扛,不打吊针也能睡一觉就好了。”

“那肯定啊,我有金钟罩护体。”说着他便走到了李秀华的跟前,紧紧地挨着她坐下。

李秀华被吊篮的藤条框框挤到了,自然十分不愿意,便在刘金宁背后猛锤了一下,刘金宁没占到便宜还挨了重重的一记“赏赐”,只好无趣的起身站立,然后又捡起李秀华刚才掉落的书本,翻开其中的一个章节字正腔圆的读了起来。

“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羊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撙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鸿渐这时只暗恨辛楣糊涂。”

等到读完一小段,刘金宁已经在院子里转完小半圈又回到李秀华身边,这时他才翻到书的封页,是钱钟书的《围城》。

“这本书咱俩结婚前你不就已经买了吗,怎么还没看完?”

“能看完的那还叫书吗,那叫人生。”

“怎么你现在就觉得我是你的围城了吗?”

“不是,我觉得我们都活在了井底里。”

看着李秀华圆润的脸上仍然一副天真浪漫的表情,刘金宁知道李秀华想要表达什么。马桥村很小,小到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位置,谷歌卫星地图上都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青绿色。他们像他们的父亲母亲一样常年坚守在这片河谷平地的小村庄里,奔波在每一片河滩谷地、乡人农家和山林田间,回到村落后却几乎没有走出去过。所以李秀华是想去到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外面的风景。

开始李秀华这样说,刘金宁还是觉得很惊奇的。他走村入户的去到村民家里,听到最多的事情就是谁谁家的娃去到了哪哪的城市,给带回了什什么样的物品。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也很想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川、沙漠戈壁,魅力名城,但父母说家里的农活多,你能不能给家里帮衬一下,他回想着跟随父母辗转广东大城市游学的那些艰辛经历,再感受着美丽村庄里清润湿甜的空气,于是便打消了他出游的计划,他听从二姐和姐夫的建议,选择坚守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奔着公考之路奋勇挤过“独木桥”,最终又成为了马桥村的“当家村长”。

李秀华忽然对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兴趣,这似乎是刘金宁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去过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和刘金宁一样,李秀华并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去年县城的高铁站开通之后,李秀华就一直想着去更宽广的地方瞧瞧。现在她拥有的世界的记忆,还停留在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到过的几个旅游城市,最远的竟然是新加坡,那个一年四季如春、如梦似幻的城市。

虽然她经常看电视,看短视频,看那些美丽时尚、现代气息的旅游城市和热点地方,但她只有梦想到达,身体却不曾到达。所以在她的生活归于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时,她内心里默默生发着一种出走的力量。

刘金宁问她,你是不是想带着咱宝宝去看看外面的天地了。

她说,在上海工作的同学要结婚了,我想过去参加婚礼。

他问,上海的同学,我怎么不知道?

“就是吴春莉,之前在南京,相亲后就随着她老公去了上海。”

刘金宁这才长长地“噢”了一声,因为在刘金宁的生活里,这个叫做“吴春莉”的女人,占据李秀华的“床枕”时间不亚于他占有的时间。

李秀华会打手机或者微信语音跟她聊马星河明亮的河水,湛蓝的天空,高高的飞机白线,成片的稻田,老房子、新房子,从家里去到村部沿路的月季花、没烤熟吃了会拉肚子的羊腱子肉,被刘金宁拖到金星水库上的铁皮船上陪他钓一个上午的鱼,又或者在马龙山的牧场上看一整个下午的日落。

吴春莉也经常跟李秀华分享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写字楼八卦、文化时尚、潮人易事、满盘珍馐、靓丽街区、潮玩好物甚至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她们常常相互歆羡又相互保留感想,知道无法彼此互换生活,只能在频繁的交流中追寻理想的生活。

恰巧吴春莉结婚,李秀华给自己找到了离开马桥村、尝试打破生活的宁静安逸、抛开乡野的牛马、机器和万千色彩的植物世界,进入到吴春莉时常描绘的魔幻都市、焕丽空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