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马桥洪流(1 / 2)

五月初夏。一夜暴雨让刘金宁整晚无眠。他独自撑着雨伞站在马桥旁边的老槐树下,任凭漱漱下落的雨滴不停拍打老槐树上细嫩青绿的叶片和米黄色细花,目光却洞察有神地看着激浊洪水卷起的湍流,裹挟着滚滚水浪不停冲刷河上石桥很显沧桑的桥基。

马桥,就是横跨在眼前这条咆哮着激流的河桥。8米宽、3米多高的桥洞跨度和高度,在数十年一遇的洪水卷席而来的时候,还是让人感觉它有些力不从心。

刘金宁在县志上查找过,马桥修建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全部用做工平整的大青石砌成,拱顶单孔结构,和很多其他的石拱桥设计一样,马桥承载了早期村落和外界连通的重要功能作用,更停留了时间洗礼的沧桑感。因为当时村里交通不便,村里村外的物资往来大部分都是通过马运再经过这座桥实现的。马桥的名字由此而来。

上世纪60年代,公社化运动大生产时期,村民们在早期的石拱桥基础上翻修过一次,80年代又用钢筋混凝土在桥基桥洞、桥面上浇筑包裹了一层钢筋混凝土层,加固了原来的石桥,同时拓宽了路面,方便机动车辆通行。

桥下有一处泉井,是马星河马桥村段沿河的泉井之一,河边修了一处坎坝,是就近村民取水洗衣的地方。夏季河水水量少的时候,桥下会坦露出几块平整的石块,小孩子们就喜欢跑到桥下玩水歇凉。

马星河流过马桥村的地方,还有另外3座稍晚于马桥的石筑河桥,交错在村庄,田垄,河坝之间,只不过它们没有马桥那样高、大、阔,只是为方便村里各个族落之间沟通往来、水田耕种、牛马农具行往提供便捷。

刘金宁忧心着马桥的安危并不是因为它依然承载着交通的重任,几年前依靠锑矿、锰铁矿、煤矿和木材资源逐渐富裕的村民已经筹资在马桥同河段一侧的位置修起了钢筋水泥河桥,连接通往镇上的水泥路,马桥承载的更多的只是一种历史记忆。

正想着心事,一辆装满羊崽的大货车停在钢铁水泥桥的桥头。车上先后下来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没打伞就跑向刘金宁,女的也是慌乱中在车上拿了把长柄雨伞急冲冲追了男的过来,直到撑开伞将男的和自己都罩在伞下,应该是年轻的两口子。外面矿产企业到村里开发的矿土淘洗厂因为环保问题关闭后,村里部分人开始做起山羊等养殖产业。

男的问刘金宁,大哥,刘家院子是不是往这边走。刘金宁看了看眼前问路的司机,跟他年龄不相上下,只是大学毕业回到村里当了5年村干部,自己似乎远远成熟于同龄人。刘金宁指着修建在河对面矮坡上鳞次栉比的房子说,前面就是刘家院子。刘家院子也就是马桥村,建国后镇里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因为马桥的存在,所以更名马桥村,因为村里刘姓居多,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作刘家院子。

21世纪初,马桥村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的“合村并镇”浪潮中完成了竹田村和马桥村的合并,形成了集中乡土地域内的村级统一行政载体。竹田村环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而成的金星水库散落居住,周边翠山环抱,林木资源丰富,两支自然水源穿过山涧溪流汇聚到水库,形成简单的水系生态景观。

其中的一支水系发源,和穿过马桥村所在乡镇金桥镇的河流金桥河同源,从高大的巨峰山脉蜿蜒漫流几十公里,又因中间狭长的丘陵山地地形分割而分流入金桥镇和马桥村,成为镇村一脉相承的近地人居布局。

沿水库汇流而下,就是穿越马桥村的马星河,顺着马星河两侧丘陵地势,筑有条条块块的织布状梯田,绵延七八公里地。顺着河流的落差,每隔二三里地就修筑有一个水坝,浇灌村庄两侧的农田,连村入户的水泥路也阡陌交错其间,马桥村就分布在水库下面七八公里地的布块地带上。

马星河一直流过下游田土肥沃的马塘村和马鸣村,小河汇入整个全溪市最大的河流邵水江的位置就是怀新县县城所在地,金河镇。不过马桥、马塘、马鸣这“三马村”并不属于金河镇,而是都归金桥镇管辖,和金河镇刚好是划江而治。

因为丘陵地势的原因,“三马流域”成片的平坦田野和村庄虽然和县城隔江对望,但在马鸣村马星河汇入邵水江一段的地势与金河镇有一定落差,而且受到一座叫做紫云山的小丘陵山体阻挡,“三马流域”的村庄道路都要从马桥村和马鸣村接壤的一处谷地穿插过去,才能汇到金桥镇通往县城的省道。马桥、马塘、马鸣三村顺着田野和乡筑的修建脉络、村道穿插马星河两侧,“8”字型互通,和外接市县交通干线,构成县乡村融合的道路交通和城乡一体化网络。

从地形上看,“三马流域”的地理和村落,与金桥镇的分布布局就像是一个斜放的葫芦的横切面,葫芦上肚部分是“三马”的三个村落,下肚部分是其他村落,葫芦腰的位置就是金桥镇的乡镇中心,葫芦腰外侧就是紫云山,马星河横穿葫芦上肚又拐了个弯进了葫芦下肚部分,再流到了邵水江。

县城金河镇有直通南方大都市,经从全溪市湘西南铁路枢纽的一支高铁动车线路过境并接驳到邻市龙山市,给怀新县创造了非常便利的铁运客运运输条件。

一直以来,在马桥村地域,处于水库上游部分的竹田村没有明确意义的村部,开会也都是在村主任的家里面临时搞个办公点,小孩上村小也都是和马桥村共用一个学校,在金星水库下面1000多米地势相对较高的一块公地上。

按照省里乡村资源优化撤村合并后的用地规划要求,马桥村的村部,村小,卫生室都修建在这块面积2000多平米的地块上,迎坡而立的三座建筑单体成为山村故地标志性的守望。

合并后的马桥村有1000多户、3800多人,竹田村民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马桥村人口则相对较为集中,共有刘家院子、陈家院子、李家院子、舒家院子、汤家院子等主要的几个聚落,刘家院子是马桥村最大的聚落,近2000人,是最早迁居过来的族落,几大族落之间相互都有通婚,姻亲交融,彼此之间关系都比较友善和睦。

刘家院子是马桥村唯一修建了宗祠的族落。祠堂前面有一个半亩多的池塘,现在基本闲置,村里人用来养鱼。祠堂和池塘之间有一座七八米高、五六米宽的门楼,村前的水泥路穿过门楼延伸到院落当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