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维和基地工作日常(上)11(1 / 2)

一个月前,本田市的核泄露事件震动了全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灾难响应到维和基地的建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维和部队的到来,打破了本田市的虚假沉静,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推进着,而为了能缓解基地的紧张气氛,维和指挥中心举办了本田市维和比武大赛,现在,距离维和比武大赛结束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随着基地的建成,科研团队和维和部队终于开始陆续入驻新成立的维和基地。

维和基地占地10万平方米,由三个环和六个区域构成。外环是军事驻扎区,内环则是科研区,仅供科研团队研究以及生活,而核心环位于基地的中心,是联合国维和指挥和控制中心的所在地。六个区域分别是:华夏区、联邦区、联盟区、欧罗洲区、天皇区和中心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和功能,配备了最先进的设施来支持各国科研团队和维和士兵的需求。

随着部队和科研人员的到来,原本荒凉的地带逐渐变得繁忙起来。尘土飞扬的道路上,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运送着必需的物资和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机械油和新建筑材料的味道,这里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现场。

尽管离核泄露的本田市仍然是一个禁区,但从维和基地可以远远地望见那被封锁的城市。偶尔,当风向转变,轻微的放射性尘埃味便会提醒所有人,他们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临界点上,既是新希望的起点,也是潜在危险的边缘,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环境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维和军人都知道,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恢复秩序,更是为了揭开疯人病的神秘面纱,保护世界免受未知威胁的侵害。

维和基地的具体框架设置:

外环(军事驻扎区):基地最外围是一堵配备铁丝网的坚固军事化墙体,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占地6万平方米,要用于防御和安全检查,防止未经授权的进入。

内环(科研区):内环是一道绿化带,环绕整个基地,分割军事驻扎区和核心区,占地3万平方米,提供一个清新的环境,并作为军事区与核心科研区的缓冲带。

核心环(联合国指挥中心):位于整个基地的最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设为联合国维和基地的核心操作区,包括指挥中心、通讯中心和紧急响应单位。

其中军事驻扎区跟科研区平均分为五块,分别为华夏军事驻扎区及科研区,联邦军事驻扎区及科研区,联盟军事驻扎区及科研区,欧罗洲军事驻扎区及科研区,天皇军事驻扎区及科研区,以及最中央的联合国指挥中心区,五大区对应各有一个出入口,共计五个,出入口的位置与分配,每个出入口都位于各个势力的军事驻扎区外环正中间,确保各个势力能够直接从其驻地快速进出,出入口的设置允许了有效的战术部署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也方便了后勤支援和紧急疏散。

出入口结构:每个出入口由重型钢铁制成,配备有高级安全锁闭系统和自动闭合功能,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关闭,出入口设计考虑了防弹和防爆的需求,能够抵抗小型火器攻击和一定程度的爆炸冲击,每个门口都装备有高清监控摄像头和其他感应设备,实时监控出入情况,确保安全。

出入口防守措施:每个出入口由对应势力的维和部队负责驻扎防御,这种布置不仅增强了门户的防御力,还提高了各势力对自己人员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防守部队负责维护出入口的安全,进行常规的安全检查,并在紧急情况下执行关闭和防护协议。

战术与应急响应:在任何安全威胁情况下,防守部队可以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关闭所有出入口,启动全面的基地锁定,出入口的战术位置使得在需要时,可以作为迅速部署部队的战略点,无论是内部安全还是外部支援行动。

华夏维和部队作为五大势力之一,由两位领导共同构成华夏区域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制定和执行区域内的策略和政策,分别是:

维和部队首长:王海,负责华夏区域的军事指挥和日常行政管理,办公地点在核心区。

科研团队主任:邓佳佳,负责科研区的管理和科研项目的执行,办公地点在科研区。

以下是华夏具体的军事布防配置:

出入口及周边防御设置:每个出入口外设有防冲铁马,以阻止任何未经授权的车辆冲撞,出入口周围建有小型军事驻扎区,为执勤士兵提供必要的后勤和休息支持,每个出入口由1个班执勤,班由10名维和士兵组成,以3个班组成的一个排轮流执勤,确保每个出入口24小时有人守卫,整个出入口及军事驻扎区常备3个排,即1个连,分为3轮执勤,连续24小时守卫。

科研区安保配置:科研区同样常备3个排,负责24小时的安保工作,包括巡逻和特定点的执勤,确保科研设施的安全。

整体军事部署:常驻部队:华夏常备1个营的巡逻执勤队伍,1个营由4个连组成,总计约400人,额外常驻2个外勤营加特战队,总计约1000人,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每个营配备3台武装直升机及数十辆各类车辆,以支持快速部署和应急反应,大约500人的后勤人员编制,负责日常的物资补给、医疗和其他基础设施支持,另外约100人的科研团队,负责进行本田市疯人病的具体科研工作。

维和基地的华夏科研区,BSL-4级别的实验室内,刘副主任在一片忙碌中指挥着研究工作。实验室的氛围紧张而严肃,每个科研人员的脚步声都显得格外沉重,仿佛连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紧迫感。时间的流逝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到人类对疯人病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刘副主任的眉头紧锁,他清楚,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容有失。在一片仪器的低鸣和电脑的轻点声中,他召集了团队的主要成员,声音坚定而有力:“各位,我们面前的任务极其艰巨,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我们,我们需要立刻行动,尽快申请必要的样本,启动疯人病的科研项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