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紧张 33(1 / 2)

第三轮抓举结束,三次抓举试举结束后,目前张玲的公斤数暂列第一。

妙意最后选择了83公斤,85公斤对她来说不是那么稳,谢春看张玲还是想保留实力,于是也根据妙意的实际情况,没有报的那么满,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重量。

接下来是挺举,也是三次,和抓举一样取最高分当做成绩,夺冠计算的总成绩是两项公斤数的总和,取最高重量为冠军。

抓举要求选手用一次连续动作,伸直双臂将杠铃举过头顶;而挺举是由提铃和上挺两个动作连接组成,选手需要先将杠铃置于双肩之上,身体直立,然后再把杠铃举过头顶。

通常来说,挺举的成绩是一定大于抓举的,因为挺举不需要像抓举那样一气呵成,而是将需要举起的高度分成两部分,中间还可以有机会修整。

目前的挺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下蹲挺,一种是箭步式。

“下蹲挺”高度低、动作简洁,但稳定性会差,对平衡能力的要求比前后分腿的箭步式更高,也对肩关节柔韧性要求更高。抓举要求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所以现在大部分运动员都使用的是下蹲挺这个动作。

妙意刚开始练的都是箭步式,因为对新人来说这种姿势更为稳定,成功率更高一些。

从上个月开始她才刚刚开始练习下蹲挺,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是适应了这个动作以后,不管是容错率还是体力消耗方面都比箭步式强了不少。

挺举的顺序也是按照报出的公斤数大小进行的排序,这次张玲没有客气,直接报出了120公斤。

除妙意之外,其他几人都是报到了112-115公斤左右。

期初妙意想报118公斤,一般开始正式比赛前每个人有两次修改公斤数的机会。

杨婷芳去打水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张玲在和教练争论着什么,回来赶紧“报告”给了谢春。

“咱们也报120!”杨婷芳这次过来,连教练都说了,主要是学习和体验,没指望她能真的拿个牌子。

妙意不一样,两个月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以来,一直都是队里争夺奖牌的种子选手,她可见不得妙意比别人落后,她可是要争金夺银的人!

妙意:......

可真瞧得起我啊。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报118公斤又确实是将劣势扩大了一些。

目前张玲的总成绩是比她高了2公斤的,如果妙意按照118去举,并且张玲这次第一次挺举就试举成功,那么差距就会拉开到4公斤。(并且张玲的120公斤一定还是有余力的。)

听起来似乎是不大,但要知道省赛差个1公斤两公斤与奖牌失之交臂的时候可太多了,尽管是省内人才角逐,是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但这不代表省内运动员的举重水平平均就很差,尤其江宁还是个“举重人才大省”。往年向国家输送了不少举重人才,可以说江宁的水平已经超出国内绝大部分省份的水平了,所以省赛中不拿出全力也是很难夺冠的,。

谢春听到杨婷芳的话面色有些凝重,显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个点。

只不过他们出来参加比赛的时候,孙重年特地嘱咐过他,不要操之过急。

妙意和杨婷芳这次是第一次参赛,又都才只有15岁,虽然心里是无比期望她们夺冠,但也要考虑到客观因素。

于萍萍的事情真的不能再发生第二次了,一定要在“保留火种”的基础上再尽全力,即便今年不行,后年再来也是一样的,她们需要成长,不要太过“揠苗助长”。

谢春此刻真正有了一种当父母的心情。

怕孩子太努力,又怕孩子“不努力”。

妙意感觉到了谢春的为难,其实她也有点为难。

120公斤她不是没尝试过,但就和抓举85公斤一样,是一个不太能“保证”的成绩,简单难度的100分可以保证,困难难度的60分不太能保证。

谁也不想失败,尤其是她,她背负的不是她自己的命运,而是朱妮儿的。

杨婷芳看两人都皱着眉有些犹豫,一拍大腿:

“怕什么啊!又不是只有一次机会,而且张玲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啊!”

妙意一愣。

是吧...她怕什么。

自己一定就不行吗?

已经把自己预设成了不行,那她还怎么行啊!

当然是拼了。

费尽全力走到这里,能尽全力的时候不行,那之前的努力又算什么?

朱妮儿本人如果能重来一次,她努力地走到这里就是为了“不行”而怯懦的吗?

她一定不会的。

她一定会像之前一样一直尽力到最后一刻,因为她再也不想成为那个黯淡的自己,再也不想仰人鼻息,再也不想和朱玉芬骨肉分离,再也不想失去最最重要的人。

她会保持全力,冲刺到最后一刻。

“报120把。”她平静地对谢春说。

谢春:“我刚已经...”

“那就改。”说着妙意脱下了身上盖着的毛巾,从容地走向了后台的裁判席。

......

有时候不论怎么看,这孩子都不太像一个才刚15岁的小姑娘。

妙意在裁判那里改为了120公斤以后,就回到了休息席。

张玲坐在座位上看着刚刚走过去的妙意,心里稍微起了一丝烦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