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风波再起(再求追读!)58(1 / 2)

敦贺总石高两万一千石,信重封赏的有功之臣占据了一万七千石,投降信重的敦贺国人,如堂山城城主宫保长实、御庵山城城主鸟羽信庭等保留三千石,剩余的两千石和敦贺港则纳入信重直领,由平井利政担任敦贺代官进行管理。

由于收缴了栗屋元隆、内藤胜高等反叛家臣的知行地,加之武田氏宗家的直领、宫川武田氏的知行地,以及霞美城周边的领地,信重手中实际握有的领地石高达到了五万八千石,约占若狭总石高的七成,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若狭剩余的两万七千石领地,主要掌握在大饭郡的逸见昌经、三方郡的熊谷胜直,以及本乡、大草等奉公众,松宫、香川等少数国人手中。

此外,这次评定上,信重还宣布对家中的评议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原来的“重臣合议制”,是大名久居京都、无暇管理领内事务的产物,造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不在国的大名,在国内并没有威信,而长期代替大名处理国中政务的重臣则是威望和势力与日俱增,因此,一旦大名将重心转移回国内,必然触动重臣的利益,矛盾便由此激发。

这其中,有的大名能成功压制家臣,维持领内稳定,如大内氏、今川氏;但更多的则是在“下克上”的浪潮中败下阵来,如斯波、上杉、土岐等;而若狭武田氏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保持守护之名,却无足够的能力统御家臣,眼睁睁看着家臣做大、反叛,而无法采用强硬手段进行镇压,久而久之,威信荡然无存。

信重继任家督之前,以“武田四天王”为首的“重臣合议制”掌握着若狭的局势,武田元信、武田元光、武田信丰祖孙三代都因能力和实力有限,未能扭转这种局面。

如今,信重掌握了若狭七成的土地,亲手提拔的家臣更是掌握了整个敦贺郡,此时的若狭武田氏今非昔比,实力和威望都足以碾压家臣和国人,这时候进行改革也算是水到渠成。

但是信重心里也清楚,如今形势虽然对自己一片大好,但离实现“领国一元制”仍有不少的路要走:

“武田四天王”中的熊谷胜直、逸见昌经可都还在呢,特别是逸见昌经,别看此时参与丹后防御还算尽心,可那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罢了,想想之前的多次反叛,谁也不能保证今后他能“金盆洗手”、安享晚年。

而自己的岳父熊谷胜直重病缠身,恐怕命不久矣,不出意外的话,嫡子熊谷元直将继承家业。经过这些日子的接触,信重清楚,熊谷元直这位内兄,确实是一员猛将,但他对熊谷氏利益的重视程度,是大于对自己的忠诚度的,这点和熊谷隆直大不相同。

因此,对于他,信重觉得既要使用,又不能重用,要通过提拔其他年轻家臣,逐渐稀释三方郡熊谷氏在若狭的影响力。

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听取山本重幸、香川盛久等人的建议,评定这天,信重终于拿出一套较为适合当前若狭实际情况的制度——“家臣轮流合议制”。

简单说来,就是废黜原来以“武田四天王”为首的传统“重臣合议制”,取而代之的,是以有威望的重臣为笔头家老,其余家臣轮番参与合议的制度。

具体而言,以信重的叔叔山县秀政担任笔头家老,这主要是名誉职务,只参与家中大事决策,日常管理则是交由家老处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