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逃江南寅帝游汉江 得异症阮士通得志23(1 / 2)

却说,当年寅帝啸川决了黄河堤岸,仓皇逃窜,颠沛流离,艰辛跋涉到荆州,才落下脚来。

地方官员降的降,跑的跑,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

泰哥金带虎兵涉水奔赴洛阳都城,方救得帝妃王娘娘和太子啸昂。一路打听寅帝去向,一路收整残兵,徐徐向荆州而来。

猴兵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袁红早就如惊弓之鸟。闻洪水至,率猴兵窜房越脊,翻山跃岭往南跑去。打听得寅帝在荊州,率先就到了。

袁红兵到,寅帝士气大增。命古军师设计、打造行宫,立荆州为行都。

一日,寅帝与古嚯、袁红,并马而行,寻花问柳,逍遥游玩,不觉行至汉口。汉水江面狭窄,岸陡水急,险象环生,惊得兵马不敢前行。

北人不习水性,善走旱路。寅帝一行人只得在江滩游玩。汉口江滩与黄鹤楼相望,江滩上深秋芦苇荡漾,颇为壮观。

寅帝抬眼正望见黄鹤楼,一时来了兴致。携众人上得楼来,但见,登楼远眺,荆州三镇美景尽收眼底,长江壮丽风光一览无余。山高楼更高,上刺青云宵;神仙跨鹤,神话流传;险在临江而立,俯瞰天地之美;美在登楼远眺,江南风光尽收眼底;妙在文人墨客轶事多流传。

寅帝望着滚滚长江,与古嚯叹道,“朕之行宫当如此。”

“是,帝王行宫比这黄鹤楼还要宏伟,有气魄。”古嚯道。

寅帝啸川放眼望去,远处现一庙宇,若隐若现,巍峨耸立于汉江之上,定晴瞧去,乃是龙王庙。

长江、汉水在这里汇集,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湖沼水网遍布,江河纵横、湖港繁多。汉江与长江汉口交汇处口岸。因为汉江流域大暴雨引发的洪水泛滥,使汉水的出口由原来的沌口改道为龙王庙处,而龙王庙地段河面狭窄,岸陡水急,船多倾覆,险象环生,故人们在此修建龙王庙祈求东海龙王保佑行船平安,龙王庙也因此由来,由于来往客商众多,龙王庙一直香火鼎盛,承载着无数商贾的期盼。

龙王庙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最高处达二十余米,斗拱梁、柱仿油漆彩画,为金龙和玉玺装饰效果,与晴川阁、黄鹤楼遥相呼应。四根方柱的上下端各雕有神龙,横梁中也刻着各种各样的神龙,仿佛进了龙的海洋、龙的世界。在众多龙状中,有腾飞的,有倒卧的,有昂首的,也有俯瞰的,真是娇态百媚,引人赞美。门楼上的“龙王庙”五个隶体大字,翘角凌飞。九级台阶上,一个淡黑色石碑矗立眼前,上方是一个酷似“龙”形的草书,刚劲有力,仿佛神龙在眼前晃动。下方是“中华龙玺”四个颜体字,金水填润后,更加端庄秀丽。石碑上下的两行文字凹凸有致,还配有耐人寻味的诗文:“长江东去,汉水西来。江汉牵手奔大海;龙饮两江,城分三镇,中华一玺定乾坤……”为这美美的玉玺锦上添花。

据庙内石碑记载:“相传孙悟空原型是水中的神兽巫袁祈,它猴性顽劣,常作水患,大禹治水时,将其擒获锁于两江交汇处,又将随身一枚四方金印压住,此谓禹锁神兽。

汉口龙王庙内建有神龛,禹王在上,龙王即诸位水神在下,共享香火,旁边还有一黑色龙碑,正中刻着“龙行天下无极”的篆体字,旁边刻有:“老子天下第一,孙子天下无敌。华人包容天下,龙行天下无极。”大钟上方铸有“汉口”字样,中间字大,突出地写着“龙王钟”,其字为隶体,金粉投填。左右两边小隶书,右边铸有:“风调雨顺”,左边铸有:“国泰民安”。

此龙王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是传说,龙有神灵,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王庙地处汉水和长江交汇处,是龙的化身,龙的缩影。

龙王庙地盘虽不大,但是个很巧的“宝庙”,江水涨,它也涨。江水退,它也退。从不见淹,也未见干。

寅帝注目良久,见长江两岸,龙图腾,龙形建筑,龙文化,龙信仰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又见长江如巨龙翻腾,一泻千里。不尽心里一惊,半晌无语。寅帝无兴游览,携众人回宫。

是夜,寅帝辗转难眠,见两条巨龙迎面扑来,正是方周、诺亚,寅帝被抛弃在无边无际,阴冷黑暗的江水中,无数黄河水灾淹死的冤魂纷纷索命而来。

寅帝拼命挣扎,但见方周一法剑刺来,吓出一身冷汗,惊醒过来,浑身已为汗水湿透。

寅帝连日昏迷不醒,时而惊叫,时而沉睡,水米不进。

急得古嚯团团打转,无计可施。遍请郎中,皆不可医冶,病情有增无减。

袁红与古惑言道,“军师,若无良计,不若召榜天下,遍召能人志士。有医得帝王之病的,当封国师,您看如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