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928(1 / 2)

  第一种方案,其余人位置不变,从第一棒到最后一棒依次是:詹佑铭、冯楚明、苏屿和郑天锡。

  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詹佑铭、冯楚明和郑天锡三人的棒次不需要调整,三人可以继续保持自己习惯的棒次,而第三棒选手实际上要跑的距离大约在120米到128米之间,因为有预跑区的存在,苏屿实际上可以跑动的距离可以在后半段进入到他比较舒服的最大速度,有益于跑出一个不错的第三棒成绩。

  但与此同时,就像是孙高树说的,这一个方案中,苏屿和队友之间的默契度,有可能直接导致在传棒和接棒时,苏屿都需要降低自己的速度以保证传接棒的流畅和准确。

  这两者一增一减,很难说最终苏屿的加入最终对于成绩来说,是否会比此前高彦松、高天武他们这些选手有所提升。

  而第二个方案,同样也是有所取舍的。

  第二个方案中,教练组考虑的棒次是:郑天锡、冯楚明、詹佑铭、苏屿。

  在这个方案中,直接将郑天锡的棒次进行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从第四棒调转到了第一棒。

  这是考虑到郑天锡具备非常强劲的起跑爆发实力,他的前程能力绝强,起跑技术出众,在接力赛四个棒次中,如果由他作为第一棒的起跑选手,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苏屿在第四棒中,同样可以运用出他强大的后程爆发力,对于比赛之中的最终冲刺应该也能有不错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苏屿身上的传接棒压力直接削减了一半,他只需要专注于接棒技术和最终的冲刺。

  当然,这个方案也有不小的风险。

  四个棒次中,两个棒次的选手都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首次作为接力队队员身份登场的苏屿,一下子将他放到第四棒的最强冲刺棒位置上,而且还是在奥运这样的赛场上。

  以苏屿的年龄和经验,最终他是否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状态,抗住这种压力完成冲刺?

  对于国家队来说,这两种方案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劣和风险,确实是一个不太容易能够做出的选择。

  也因此,孙高树才会直接将问题也给到了苏屿几人,就是希望可以跟苏屿他们一起做一下讨论,看看苏屿他们这些选手的想法。

  孙高树原本觉得,郑天锡他们多少要考虑考虑,结果没想到等他话刚说完,詹佑铭就先笑了起来:“这还用考虑吗?第二种方案啊!是吧老郑?”

  郑天锡性格沉稳,说话不像是詹佑铭那样随意,但是在詹佑铭说出这句话之后,郑天锡也没有否认,而是同样对着孙高树点了点头:“是,我选择方案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