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量子计算机(1 / 2)

与此同时,在地球科研圈的精英层中,冯莹诗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全神贯注地攻克吞噬天体的重大难题。

他们深知,要对抗熵增这一宇宙级的力量,就需要在理解其规则的基础上,寻找并创造逆转混乱趋势的可能性。

熵,作为热力学中的核心元素,生动揭示了整个宇宙从有序走向无序、从结构化到混沌消亡的自然进程。

公元2105年5月2日,冯莹诗与两位工程师在值班室内小憩。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首台超级智能量子计算机“荒”的重任。

这台计算机的名字源自其发明者,而“模子”则是人类为智能寄存器所创造的新词汇。

这个庞然大物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维护下,持续处理着海量数据,不断自我迭代升级。多年来,它协助人类设计飞船、规划航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社会难题。就在一周前,在它的指导下,人类构建了巨大的太阳能矩阵,使“能源危机”这个词成为历史。

在这难得的清闲时光里,冯莹诗与工程师们刚刚完成了一个重大项目,短期内没有新的任务。

他们轻松地喝着酒,谈论着各种话题。然而,酒过三巡,话题逐渐转向了深奥的物理学领域。

两人开始争论能量是否会有耗尽的一天,但很快就转移到了更宏大的话题——宇宙的熵增。

鲁道夫试探着说:“说不定那一天宇宙会重启呢。”亚历山大含糊地回应:“也许吧,我们可不知道。”

就在这时,一个离奇的念头闪过他们的脑海。

他们决定向“荒”提出一个问题:“宇宙中熵增的进度有没有办法逆转?”他们刚好醉到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又刚好清醒到足以完成相关操作。

亚历山大迅速将问题输入到“荒”中。然而,“荒”突然停止了运行,整个休息室陷入了寂静。

两个醉汉手足无措,担心自己弄坏了这台宝贵的计算机。

就在他们忐忑不安之际,“荒”的指示灯再次亮起。

庞大的显示屏幕上仅显示了八个字:“无可奉告。”

看到这一幕,工程师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他们相视一笑,继续畅饮,直到第二天宿醉醒来。

然而,当他们清醒过来时,却全然忘记了昨晚的那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荒”逐渐成为了传说,它回应的“无可奉告”也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直到公元2109年,冯莹诗的研究团队在熵增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发现,通过操控量子计算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操纵和逆转熵增的过程。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科研界的轰动,人们纷纷将这一成果称为“冯莹诗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人类对抗宇宙级的熵增力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意味着,在理解熵增规则的基础上,人类现在可以寻找并创造逆转混乱趋势的方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