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学校 构成一个“人”的“必经之路”……272(2 / 2)

  听到这里,有人又不禁想到,既然名称都不同,那是不是说,后世所谓的学校等,也都和现在不尽相同?

  【据考证,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

  【比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最初的萌芽。】

  【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还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以及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等等,再一直到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并称为“校”。】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所以到了商朝,学校又被称为“序”,后来到周朝时期则成为“庠”。】

  【不过这不是唯一称呼,比如西周还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而且古代学校的称呼除了序和庠外,还有学、校、塾,并且在开始产生时,这些地方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原来教育活动竟然出现和发展的这么早?

  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

  不过倒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代代延续和传递,必然少不了“教育”。

  而众人想到这里,不禁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原来真的做什么都少不了“教育”二字,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言传身教,亦或是去专门场所学习,这大概就是构成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是必不可少,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起学校教育,其实可划分为很多类型。】

  【比如按不同的历史阶段来说,就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现代教育,而古代教育又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以及封建社会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资本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等。】

  【我们再继续先往下说古代教育。】

  【像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其中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而乡学则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

  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当时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这里要说的一点是,虽然西周就有“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的中央官学是正式创始于汉朝。】

  听到这里,刘彻不禁挑眉。

  既然说起汉朝,又说起这官学,那他——

  【不过我们先跳过官学,说一下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私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彻:“……”

  这莫名熟悉的感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