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蔡侯纸(2 / 2)

  下底为红,其上为藏蓝的刻符红陶钵,斑驳的钵面上有一个上下颠倒的,两个“山”字叠在一起的符号。

  巨大龟板上的甲骨文,上面刻的文字已经属于成熟的汉字。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书,来自春秋时期的石鼓文,其后在石上记事,刻字等仍被历朝历代所继承。

  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

  镜头拉近,环绕巨大的青铜鼎,内里铭文竖向排列,扑面而来古朴又恢弘神秘的观感体验。

  【……陶器易碎,兽骨,青铜,玉石等难以书写,其后又发展出将文字记载于竹片,木板以及丝帛上等。】

  【但竹片和木板也只是相较于之前更好携带和书写等,其实也并不便利。】

  【至于丝帛,即丝织帛书,虽质地柔软,且容量相较于竹简木板更大,体积小,便于书写,阅读和携带收藏等,可对于当时的国家社会来讲,普及丝帛用于日常书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就连贵族都不一定经常用得起丝帛,更何况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们。】

  【及至后来,纸张便发明了出来。】

  咚咚——

  嬴政听见自己的心在快速跳动。

  他不禁来回走了两步,纸张!那薄薄的纸张,既然在丝帛后被发明出来,那是否证明,纸张的制作成本更低?

  何止是贵族,就连他都不轻易使用丝帛,日常多用竹简,可见这丝帛好用是好用,但推广普及是真无法办到。

  “来人!”

  “快叫人将天幕所言逐一记下来,不得任何疏漏!”

  李斯也是神情一凛:“陛下,可多叫二三人,以及臣现在就书写记录。”

  “可!”

  汉朝未央宫。

  刘彻也在呼人记录,同时心里轻哼,纸张,这么好的东西,天幕竟只为秦皇所讲。

  还好他得授于天,现也能听得,秦皇那个暴君,岂可比乎!

  【其实在真正的纸张出现之前,有出现过类似的纤维薄片,也可用于书写,这最开始和制作丝绵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将蚕茧抽丝织绸之后,会遗留一些残絮飘絮,而次数多了,便会风化形成一层薄薄的“纸片”,其上便可用于书写,只不过这是副产物作用的结果,产量是跟不上的。】

  东汉时期,蔡伦正在做一件事,他经常到洛阳近郊去收集一些东西——在别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哪怕现在已经身为京师洛阳的尚方令,却仍是亲力亲为,不敢懈怠。

  但在坚定所作之事的同时,内心深处却依旧有着几分不确定和犹疑烦思。

  他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