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宓妃愁坐芝田馆(2 / 2)

  《史记》有言:“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这说得是汉景帝时候的故事,景帝有一次身体不适,试探栗姬,言说将诸子托付给栗姬,希望栗姬能善待其子。然而,栗姬竟然面带怒容,出言不逊,景帝因此心生不愉,只是隐忍未发。到了日后时机成熟后,他果断了废了栗姬母子,改立汉武帝。

  皇上和景帝既然同为帝王,当然也有相似之处,譬如身为君主的多疑和狡诈。

  今时今日,皇上不就是景帝,而心怀鬼胎之人,焉知自己不是第二个栗姬?

  而既然皇帝没事,有事的就只会是……李越。想明白这点后,张彩骤觉丝丝寒意自足底升起,冻得他打了一个寒战。

  皇上不可能会放过李越,他想了她十余年,事到如今爱恨交织,早就撂不开手。而他迄今还没有动手,没有让李越这个身份彻底死去,只是将她留在宫中,就说明还有一些忌惮,一是忌惮李越本人,还有就是忌惮……他。是了,如若只是内政,还不足以让圣上迂回行事,只有又关乎到九边的安定,才能让他投鼠忌器。

  张彩很早就察觉到了皇上的防备心理。由于宁王作乱,皇上不得不以最快的办法,来安定鞑靼的政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放心将黄金家族放在“李越之子”的手中。他至少用了三个法子,来削弱他们对鞑靼的影响:

  一是继续留杨一清和才宽坐镇九边。这两位都在北伐中立下汗马功劳,本该大加擢升,可圣上虽然有厚赐和加恩,却迟迟没有变动他们的任职地,原因很简单,刚刚安定的局势需要能人来稳定。而杨一清和才宽,也的确是德才兼备。从宣大的百姓皆称颂李御史,到转而还称颂杨总督、才总督,而鞑靼贵族从积极讨好李越,到向皇上大举进贡讨封,就知道圣上的如意算盘打成了一半。两地的百姓已经知道,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在于大明的皇帝愿意给他们这个恩典,并派自己得力的大臣来推行政策。李越,只是皇帝手下的能人之一,却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救星了。

  二是大肆招徕蒙古将领。从永乐爷时,朝廷就有任用蒙古人的先例。如今,朱厚照也沿袭先祖的良好传统,蒙古人中只要诚心归附大明,赐姓赏官结亲一个都不会少。如今黄金家族势微,亦不剌太师和满都赉阿固勒呼两家独大,还都已经归附大明。与其在草原上当臣子的臣子,还不如到繁华的中土去。一些台吉和散夷直接借着通商,前来投效。这又为大明的军队注入新鲜的热血。如今的边军,由卫所中的精锐、一众募兵和蒙古降夷三方组成,早已是今非昔比。<hr>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 女扮男装&nbsp;&nbs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