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秦王李弘冀(求追读!)74(1 / 2)

李弘冀看似在朝中没有根基力量,其实不然。

在三位相公相当于挂件一般的情况下,剩下的朝臣们谁也没有这个资历和本事来主导全局的发展,也就不能独断专行,大小事务皆由李昪来决定,这也是造成了他十分忙碌的原因——事事都亲为。

但别忘了李弘冀的岳丈是谁。

刁彦能看着虽然官职在一众官员之中显得不是很起眼,但那只是因为他甫一开始是徐知训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虽然两救李昪,但也掩盖不了他之前政治上的缺失。

除去这件事,刁彦能可以算得上南唐元老级别的人物了,又因为自身严肃好学,无论是老的小的,交到了一大堆朋友,这也是之前为什么常梦锡他们聚会选在刁彦能家里的原因,这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了他们对刁彦能的信任。

眼下这种情况,刁彦能作为李弘冀的亲族,是不好出列帮李弘冀邀赏的。

但他的朋友们可没有这种顾虑,严续率先出列,朗声道:“南昌王为国戍边,击退来犯之敌,扬我大唐国威,理应重赏。不如召其回京,封其为金陵尹,以练为政之理。”

陈觉和冯延巳对视一眼,要是将这金陵尹的位置坐实下来,那李景通的储位就绝对跑不掉了。

李昪轻轻敲了敲皇座的扶手,没有说话。

底下熟悉皇帝的大臣们知道,这是李昪对于所奏之言不满意的表现。

屡屡升迁的魏岑又一次出列,他是这么想的,既然李昪不想李弘冀回京任这京兆尹的位置,但以李昪对李弘冀的喜爱之情,绝对不是不想李弘冀回京,只是金陵尹这位置的象征意义实在是太过重大,不能轻易给出。

“陛下,臣以为南昌王虽立大功,自是不必待在那等湿冷之地,但功过相抵,不如止召回京,不予封赏。”

闻言,李昪轻叩的手指兀地停下,微笑着说道:“魏卿以为,于国有功之人,不当封赏吗?”

糟了!猜错了!魏岑心里一凉,因为他之前屡屡猜中李昪的想法,于是心中不免对李昪有了轻视之心,以为皇帝也就这样。可要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又有骄兵必败一说——魏岑此次,可是栽了个跟头。

“臣……”

解释的话还没出口,就被李昪打断:“封赏这件事,景通如何看?”

这下,朝中的大臣多是看懂了李昪的意思,让亲爹说说给自己亲儿子封赏的看法,那不就是相当于明示说朕就是要给孙儿封赏,但怎么封赏,封什么,不能朕自己说出来,得你们猜出来。

这也是御下之道的一种方法。

站在队伍最前列,甚至身位还要隐隐超出三位相公的李景通躬身说道:“回禀陛下,关于封赏之事,臣以为严侍郎说得在理,南昌王为国戍边,击退来敌,于国有功,必要厚赏之,以安功臣之心,以抚士卒之气。”

“那齐王以为,南昌王当得何种厚赏?”李昪对李景通这次的发言还比较满意,于是有点期待地追问到。

没想到李景通脑门上冷汗直冒,沉默一会儿,只道出了六个字:“全凭陛下定夺。”

闻言,李昪冷哼一声,也没心情和这些朝臣再继续掰扯下去,目光扫了扫,寻了个在他眼中很是聪明的人:“张卿以为如何?”

随着李昪的这句话,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张居咏的身上,让他没办法再装鸵鸟。

不过面对这种情况,张居咏面上依旧平淡如水,一点慌张的神色也无:“臣以为,当晋王爵。”

此言一出,满堂官员的眼神都震惊地望着张居咏,现在李昪的四个儿子中,除了最小的李景悌因为年纪尚小还没有封王之外,其他三个儿子李景通、李景遂、李景达各封了齐王、寿王、信王,都是一字王。

而孙子辈中,除了皇长孙李弘冀封了南昌王这个二字王,其他稍微年长一点的都只封了公爵。

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李弘冀已经是二字王了,要是依张居咏所言,再晋王爵,那就只能封一字王了,可他父亲大叔大伯现在都还只是个一字王,让后辈与他们平起平坐,于礼法不符。

但张居咏老神在在,全然不顾其他人的眼神,他虽然自认精明,但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猜中李昪的想法——除非李昪本人自己给提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