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白鹿洞不书院48(1 / 2)

白鹿洞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鄱阳湖西北畔,书院内有森林3000余亩。山峦环合,古树参天、一溪中通,书院建筑群自西向东由先贤书院、礼圣殿、庐山国学、延宾馆四个院落组成,院院相通,每院前后两进。

“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相传“白鹿洞”名字与唐代在此隐居的读书人李渤有关,李渤养了一只颇通人性的白鹿,白鹿常常与他相随相伴,山民引为奇观,把这只鹿视为神鹿,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书院地势较低,四面环山,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

“书院肇始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赐敕,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传承元、明、清,千有余年,白鹿洞书院的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渊薮。”

说是肇始于唐,实际上,白鹿洞真正地开始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是在南唐之时被确立为庐山国学的缘故。

今天,静谧悠远的白鹿洞,迎来了三位“不速之客”。

其中两位显然就是前些日子早就决定好要来庐山国学寻找有志于仕人才的李弘冀和陈陶,还有一位是听说了他们二位要来,说一定要给李弘冀介绍一位同样寓居在白鹿洞的朋友的韩熙载。

李弘冀早早地就派人和白鹿洞联系过了,用的是想来国学里进行一番演说,挑选能人。

虽然南唐的第一次科举就在几个月后,但科举终究具有不确定性,现在有个能够早早地进入仕途,又是在南昌王这样有潜力的皇孙手底下做事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庐山国学的长老级人物陈贶亲自出山,把三人迎上了庐山。

“多谢陈夫子相迎。”不同于陈陶,韩熙载对陈贶的大名早有耳闻,能耐心地待在庐山教书育人,并且凭借着一己之力将庐山的教育拉起来,甚至到了能够被国家亲自承认,确立为“国学”的地步,不可谓不伟大了。

陈贶态度不卑不亢,十分有礼节地说道:“三位此次是为国学学子而来,当值老朽此礼。”

他又朝李弘冀一拱手:“在王爷面前妄称老朽,见笑了。”

“哪里。”李弘冀也很尊敬这位不爱财货、权力,一心扑在教育上的大夫子,“陈夫子是吾之长辈,如此称呼,有何不可?”

微微点头,陈贶一引手,道:“三位,边走边聊?”

三人都应是,于是跟随着陈贶朝着延宾殿的方向走去。

一边走着,陈贶一边给三人介绍着现如今庐山国学之中的情况,以及各个学子的好坏。

“江梦孙与沈彬虽有才学,但不苟仕进,平日言志,也多是隐居、孝母之言,对此二人,若能成之,自然大好;若不能成,也请南昌王莫要为难于他们。”

“自然不会。”李弘冀淡笑着说道:“人各有志,我虽为王爷,也自当尊重他们之想法。”

陈贶停下脚步,低着脑袋好一会儿,才再次抬起来:“好一句人各有志,如若上位者人人都能这样想,国家何愁不兴,百姓何愁不乐。”

陈贶这么会说话,李弘冀也不得不给他面子,回道:“若国家之民皆是陈夫子这样的有识之士,国家何愁不兴,百姓如何不乐?”

“哈。”陈贶笑了笑,“王爷见谅,是在下着相了。”

就和陈贶把全部过错都归结在上位者,认为上位者好国家就会好一样,把全部过错归结于大臣,归结于教书育人者,同样是错误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