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身体为本(1 / 2)

南唐宫城坐落于建康城中心,整体呈方形,东、北、西三面皆有护龙河(就是护城河),昭庆宫位于宫城外东南处,离东门即东华门较近,李景通和李弘冀入宫走得正是这个城门。

自上了马车以后,李景通就自顾自地拿起一本褐色封皮的书本,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李弘冀倍感无聊,伸出小手掀起马车上的红色门帘,将目光投向窗外,作为一名隋唐五代方向的历史研究生,再加上与大名鼎鼎的李后主的哥哥同名,在研究南唐的时候,与其他相比,自然更上了一二分心。

因此,对南唐是否符合古籍中的描述,初来乍到的李弘冀自然是好奇的。

初时只能看到马车外一闪而过的柳树,再过了一会儿,马车陡然拐了个弯,潺潺的流水声和清澈的河水就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李弘冀感知到。

看来是到日华桥了,李弘冀看着河道东西两岸青紫色的石砌护坡,心里这么想到。

据记载,在李昪还是徐知诰的时候,曾两次在建康大兴土木,这引青溪水(也就是秦淮河中段)从东南侧东虹桥而入,绕宫城东、北、西三面,又从西南侧的西虹桥而出的护龙河,就是他第二次的成果。

元代《至正建康新志》有载:“(护龙河)阔十二丈。(约40米)”这点距离,人走都不用多久,更何况马车呢?

不一会儿,缓缓流淌的青溪水就消失在了李弘冀的眼前,取而代之的高二尺五丈(约7.9米)的城墙,自下而上望去,能看到城墙上站立着、穿着盔甲整齐伫立的兵士。

这就是东华门了。

马车缓缓停在了东华门前,李景通率先一步跨下,直冲冲地就往已经开启的宫门里跑去,只匆匆忙留下一句:“福伯,你先带弘冀往瑶光殿去。”

福伯似乎早已习惯了少主的性格,憨厚的脸上一丝表情变化都没有,只伸出一条粗壮的手臂,将站在马车横栏上的李弘冀扶了下来。

李弘冀走在前面,福伯跟在后面,正要走进宫门,突然,一位穿着银甲的军士突然站了出来,伸出手臂阻隔了两人的去路,他朗声道:“未得通传,不得入内!”

“王统军。”福伯好像认识这位看起来有些身份的将领,“这是东平公,受陛下口谕,往瑶光殿觐见。”

“我当然知道。”王统军一身银甲,面无表情地盯着福伯,“东平公自然可进,末将自无阻拦之由。”

福伯明白王统军的意思,其实他也有点没搞懂少主的安排,从前少主上朝,他都是在宫外等待,今个儿竟然让他送皇孙殿下进宫,可他一无符牌,二无传召,又怎么进得去这戒备森严的皇宫大内?更何况瑶光殿在后宫,他一带把的男人进去了,怕不是要去把子出来?

但这是李景通的命令,他又不得不执行到底,当即面露为难之色。

“不知将军姓名?”李弘冀的声音清朗,自有一番韵味,不自觉地就吸引了两人的目光。

“不敢。”银甲将军声音清冷地回道,“末将王安,蒙陛下恩宠,忝为神武统军。”

王安?李弘冀顿时眼睛一亮,这位可是上了史书的名人,研究南唐重要的史料之一马令《南唐书》有载:(安)历典数郡,皆以沉默宽厚为理。而且有气度,不畏惧,是不可多得的良将。

于是李弘冀的态度也热切起来:“王统军恪尽职守,实乃军将典范,不敢因寡人而废公,不如请将军,拨一军士带我入内,如何?”

“对,对……”福伯虽然有些讶异平常寡言的李弘冀此刻为何条理具清,连声应道,“统军以为如何?”

银甲将军深深地看了李弘冀一眼,点了点头,回头唤了一声,一个站立着的兵士顿时把手上的武器靠在了一旁,小跑着走到三人面前。

“统军,不知……”

话还没说完就被王安打断,“此乃东平公,你送他去瑶光殿,止于后宫即可。”

“是!”那兵士抱拳应到,随即朝着李弘冀拱手道:“东平公,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