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庄稼地共享盛宴 老去处琴诉衷肠24(1 / 2)

从某种意义上讲,争议人物,首先一定是个人物,往往又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分子……

散会后,章正义和盖潓泽一起走出教室,边走边聊,互相说了些鼓励和表态之类的话。众人自然地为二人让出了一条绿色通道。

送走章正义,盖潓泽和依然前脚刚到食堂坐下,穆丽随后就掀开门帘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见没有外人,便扯开嗓门:“大后天中秋节,下午学校提前一节放学,你俩不准有事,也哪儿都不要去,听安排。”

还没等盖潓泽和依然搭腔,穆丽转身一溜烟就消失在二人的视线中,弄得盖潓泽无奈地摇头微笑:“我这个二妹,真是个疯丫头!”

“你刚才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物类主要来源挺有意思,盖老师能给科普一下不?”依然随手盛了一碗菌汤送到盖潓泽面前,拿出了虚心求教的姿态。

“真想听?”盖潓泽故意绷着脸卖起了关子,“啊,这个嘛,这个是我保留曲目,一般人可不告诉。”

“不告诉拉倒,谁稀罕听似的。”依然佯装生气,低头连夹了两口面前的蒜薹炒肉。

“哎呦,这个小同志,阿拉告诉侬,侬怎么回报啊?”盖潓泽操起了半生不熟的上海话。

依然本来想继续坚持不理不采,无奈还是没憋住笑:“你要能告诉我,怎么都行?”

“真的怎么都行?”盖潓泽机敏又带着些狡黠地追问着。

依然先是一愣,若有所思后瞬间满脸通红,向盖潓泽假意挥起拳头:“找打!”

“别打,我亲爱的主人,我说我说!”盖潓泽当即求饶,迅速开始传经,“首先说接班。标准表述应为‘子女顶替就业制度’,一般是在父母退休或退职后,子女顶替名额进入父母原单位上班,属全民所有制用工。政策始于五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末大批知青返城,为了解决知青及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一九七八年国家出台办法,将接班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八十年代末期,接班制度逐步取消。”

“再说民办。这个我专门查资料研究过,‘一穷二白’起步的新中国,为快速发展教育,实施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中小学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一九七七年达到峰值,在中小学教师中占比达56%。这类人不列入国家教师编制,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小学,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不辞艰辛、无私奉献,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村普九重要力量,被誉为‘农村教育的脊梁’。多年以来,通过多批次的治理整顿,大部分民办人员都已转正,少部分确实不合格人员被清退,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毕业生分配和外系统转入农村中小学的我能理解,不是有情怀的,就是向命运屈服的。排除异地派遣、经商、转行等人为因素,中师毕业生一般定向分配到生源地的小学,师专毕业生一般会分配到中学或高中,师大毕业生一般会分配到高中任教。非师范类的大中专毕业生,少部分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也进入了教师队伍。”依然突然发出了感慨,转而又不解地问,“那代课教师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你说的没错。这个代课教师是后民办教师时代的概念。1985年开始,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禁止新增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地区公办老师确实紧缺,空缺仍需临时教师填补,这些人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他们以初高中毕业生居多,身份多为农民,工资由乡镇政府、村里和学校协调支付,虽然没有任何‘名分’,却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普九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后来,过渡时期的极少部分代课教师获民办教师身份认证。”看着听得入神的依然,盖潓泽一边说着,一边示意依然吃饭:“依然同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快吃吧,一会都成凉菜了!”

晚饭后,看天色尚早,不想回宿舍,又不知怎么打发时间,两个人便漫不经心地在校园里散步,也不说话,只是悠然地走,两条长长的影子忠实地跟在身后。

走到操场西侧的甬路中段,透过四排白杨树的间隙,眼尖的盖潓泽突然发现一处围栏的钢筋被掰出一个大的空隙,径直过去试了一下,刚好可以侧身通过。再看看围栏外黑压压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谷子地,盖潓泽不禁对依然感慨:“这些个淘孩子,净搞破坏,倒是挺会走捷径,大地就是他们的天堂,田野就是他们的乐园,龙葵就是他们的大餐。农村孩子的快乐和自由,是城里孩子想像不到的……”

“出去走走吧!”一路静默沉思的依然突然开了口。

“你在这儿别动,等着我。”看到依然来了兴致,盖潓泽兴冲冲跑回宿舍,眨眼间又飞也似地背着吉他,手里拎着两个大茶缸子,出现在依然面前,“咱们去河边吧,好久没去了!”

看到盖潓泽憨厚可爱的样子,依然不说话,只是笑。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昨天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从现在开始,天黑得就一天比一天早了。”两个人并排走在地头的小路上,盖潓泽把话题引到了天气上。

“嗯,开始昼短夜长了,天亮得逐渐变晚,气温也越来越低了。”依然边走边用手轻抚着身边的麦穗,望着金黄色麦田尽头夕阳下的炊烟袅袅,突然停下脚步,背对着盖潓泽张开双臂,随意地问着,“中学地理这部分记不清了,到哪天夜最长啦?”

依然身穿米黄色的风衣,脚下一双棕色小皮靴,长长的马尾辫随风摇动,美丽的剪影和夕阳、麦田、炊烟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天然风景画,闻着清爽中又夹杂些许发酵了的牛马圈舍味道的乡间气息,盖潓泽陶醉了,等依然回过头看着自己时才反应过来:“应该是冬至日。春分和秋分的“分”就是昼夜平分的意思,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春分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到夏至达到极限;夏至开始,白天逐渐变短,到秋分又是白天晚上一样长。秋分开始,晚上越来越长,到冬至达到极限;冬至开始,晚上越来越短,到春分又是白天晚上一样长了。年年岁岁,周而复始。”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依然转过身来径自朝前走,把问题抛给身后的盖潓泽。

“哪有啊,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弄懂一个节气歌就拿下了。”

“背来我听!”依然目不斜视,摆出了一副十足的长官范。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盖潓泽背着琴、拎着茶缸子在依然侧后晃晃荡荡、叮里咣啷,口中对答如流,活脱脱一个跟班的小书童。

见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盖潓泽便接着话题往下说:“秋天有六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暑热明显消退,开始进入体感上的秋天。天地之气阴盈阳衰、势均力敌,与夏季比起来,这时草木凋零、万物萧瑟,肃杀之气令人的情绪容易产生凄凉压抑之感,所谓‘秋季抑郁症’就是这么来的,正如战国宋玉所言,悲哉秋之为气也。不过,节气特征以中原最为典型,咱们北方关外要滞后几周才会出现。都说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气始涸,昨天不还打了几声闷雷,下了场小到中雨嘛!你再看这苞米和小麦都还在蜡熟期,估计得十一假期才能收割。”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喜怒哀乐,人生百态皆文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伤春悲秋不自禁,格物修身返朴真。”依然突然诗性大发,“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纯洁质朴,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

“好诗,特别是后边四句,你的两句和李白的两句简直是绝配。”初次领略依然的文采,盖潓泽略显激动,言语中也充满了诗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刘禹锡便有喜秋赞秋的先河。唐代元稹也肯定秋分‘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说每当秋分时,似乎一切都将慢慢归于寂静,寒气和暑热彼此均衡,似乎不想比试你高我低了。这一点,倒是像极了秋葵不与人争高代论短长,不择环境倔强生长的精神。”

说到这里,盖潓泽意犹未尽,又感觉好像缺了什么,马上找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沉稳厚重、优雅淡然,乡村的秋又多了几分自然和洗练,像极了现在的你。我也喜欢这里,喜欢这里泥土的芬芳,喜欢这里的干净纯粹,更喜欢这里的人。”

“喜欢这里的人,谁啊?一定是穆丽吧?”依然抓住关键词紧咬不放,“嗯,她人不错,一脸福相,身材也很丰满,和你挺般配,两家又有世交……”

“看你说些什么啊,我是真心拿她当妹妹看的。”盖潓泽连忙解释,“人与人之间喜欢和喜欢是不一样的,广义的喜欢是热爱,狭义的喜欢是亲爱,微义的喜欢是恋爱。我俩顶多算第二种,属于互相亲近喜爱吧?!”

“那是你感觉,我看她一天往总往你宿舍和办公室跑,送这送那的,她对你感觉应该是第三种。”依然还是不依不饶。

“唉,看来啊,嫉妒和吃醋是女人的天性啊,就连你这样美丽优雅、沉稳大气的女人也免不了此劫哦!”盖潓泽故意拉起了长声,摆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

“想美事儿,谁吃醋啦,吃也不吃你的醋,你个大坏蛋!”依然说着挥起拳头便朝盖潓泽胸前打来。

盖潓泽在前面小跑,依然在后边紧追,像两个小精灵在田野边嬉戏打闹,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突然,盖潓泽停了下来,指着不远处的玉米地头:“看,蓖麻后边藏着的那棵植物,是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