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突袭失效78(1 / 2)

安西城的党项守军只有三百多人,看着宋军入城,心中五味杂陈。

分守两个民族的士兵,投降不太可能。即使主帅仁慈,允许士兵投降,如何安置也成了难题。像唐朝一样,把投降的将士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安置。初期或许安宁,到了后来就会成为国家的隐患。不把投降将士作为一个整体,在初期会麻烦不断,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要么投降的人很少,要么就只能杀掉,或者逼迫降兵改变民族,非常麻烦。

赵伯辰进入安西城,看着两边的降兵,面容整肃。

怎么对待党项降兵,赵伯辰的心里已经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先是作为降兵,就先看作汉人。而后从教育、民间传说、民歌诸方面着手,慢慢变成汉人。民间从第二代起不允许限制降兵的自由流动,不允许限制通婚自由,从身份上给予降兵人民代遇。

这样行不行,赵伯辰也不知道。但从大的方向看,只要主体民族不主动示弱,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允许降兵大范围聚集。

进了安西城,赵伯辰先整理了文书。而后去书,问定西城的战况。

定西城外,梁汉周接到赵伯辰的文书,知道安西城已经占领,不由惭愧。

拿着文书,梁汉周找到赵撙,道:“提举来书,已经占领了安西城,问我们定西城现状如何。惭愧,我们还没有攻占定西,如何回提举的书?”

赵撙拿过书信,脸不由黑得跟锅底一样。

赵伯辰来信,直接寄给梁汉同,而不寄给赵撙,说明在赵伯辰的心里,两人还是不同的。说到底,赵撙不是赵伯辰的兵,而只是借来的,怎么能一样呢?

不过赵伯辰的兵不同了,现在能起五千大军,赵撙的兵不再重要。

把书信交还梁汉同,赵撙淡淡地道:“具体什么样子,就如实禀报吧。党项人的兵马主要集中在定西城,安西城驻军并不多,也是没办法的事。”

梁汉周拿过信,深深叹了口气。

赵撙问道:“什么时候能够修好大砲?”

梁汉周道:“要等到明天了。”

赵撙没有说话,定定看着前面的定西城。过了一会,才道:“今天要不要攻一攻城试试?”

梁汉周道:“明天就可以修好大砲,今天就没必要攻城了。”

赵撙点了点头,再没有说话。

梁汉周在赵撙处讨个没趣,回到军里,便命令加紧修理大砲。

梁汉周还是有脾气的,没有办法跟赵撙闹脾气,便把力气放在了修理大砲上。党项人破坏大砲并不彻底,只是打碎了而已,关键部件还是在的。所谓修理,只是重新搭起架子。

第二天,大砲重新搭好,推到了攻城的第一线。没细连都在城上看见,心中犹豫不决。

如果再次出击,这次大砲周围宋军相当多,而且禁军不知去向,很可能危险。如果不出击,任由宋军轰炸,定西城能挡几炮?现在的城墙,并不像后来的城墙一样,针对大砲做了增强,并不奈轰炸。

正在没细连都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军的大砲发射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