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日常31(2 / 2)

中院那个著名的贾寡妇,看到秦淮茹肯定再生事端。

为了让自己过的舒服,肯定要离的远远的......

不过这样也好,干妈不肯进城,有秦淮茹照顾着,自己也更放心,等新房建好了,自己每个月多回来两趟嘛。

当然,南锣鼓巷自己那个房子该翻建还是要翻建的,一个是自己需要一个私密的地方继续藏东西,另外工作后的日常交往也需要。

“德明,起来了么?小茹把刷牙、洗脸的热水都准备好了。”

“起来了!”王德明三下五除二的穿好衣服,又将被子叠好,整齐的摞在炕梢的一个木板搭的架子上。

外面的天色已经开始蒙蒙亮,秦淮茹站在灶台上忙活,将磨好的玉米粉撒进烧开的水里,并不断的搅拌,里面已经有着切好的南瓜和红薯。

正所谓瓜果半年粮,南瓜可是好东西,这玩意产量还大,宜粮宜菜;跟红薯一样,嫩芽还可以掐尖做菜,叶子和藤还可以切碎了喂鸡、喂猪。

王淑琴一边抱着堂屋里的铺盖进屋,一边嘱咐他:“德明,你先把蚯蚓沟里面翻一翻,院里的大灶也烧好水了,你把蚯蚓洗一洗然后煮熟喂鸡。”

“然后你再翻下院门口的几堆发酵肥,看看是不是到时间可以堆放到蚯蚓沟里了?”

“然后再刷牙洗脸,吃早饭。”

“好的,妈。”王德明一边应承着,一边对秦淮茹笑了笑出屋,拿起放门口的叉子,去蚯蚓沟翻蚯蚓。

蚯蚓沟是养殖蚯蚓最简便的方法,弄一个宽高各50厘米,长十米左右的沟,沟里面放置好发酵好的腐化土壤,把蚯蚓扔里面,每天保证15-35度左右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蚯蚓群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然后从一头开始翻捡蚯蚓,重新加腐化土壤,等翻到头了,最开始那头的蚯蚓群又发展壮大了,绝对是可持续性发展。

又可以养鸡,提供足够的蛋白,又可以肥田,一举两得。

唯一就是冬天要注意铺上厚厚的草帘子注意保温,夏天要注意及时翻动沟里的土壤,不能温度过高,每天注意观察蚯蚓沟里的湿度,注意加水......

将蚯蚓扔进院里的大灶里,趁着还没有煮开,王德明又拿着叉子翻动院门口做的发酵池。

说是发酵池其实就是几个大坑,还做不到后世农村的那种用水泥混凝土砌的那种封闭式,还可以产生沼气用来烧火做饭。

把日常的包括人还有牲畜、家禽的粪便,各种杂草、树叶,秸秆等等全部埋进去,然后加入秸秆烧火后的草木灰来保持酸碱度,石灰也可以,现在没有塑料布,就用着浇水的草帘子盖着,保持温度......

一般情况下农村的厕所里就要时不时的撒入石灰,这样的话既可以除臭,也可以防止蛆虫的生成......

等王德明把院里的农活干好,在房檐下的洗脸水和刷牙水的温度也刚刚好,牙膏也已经挤好,牙刷规整的放在牙缸杯上面......

早饭还是老样子,只不过中间多了两个碗,一个碗里两个荷包蛋。

王淑琴一脸笑容的将两碗荷包蛋推到王德明和秦淮茹面前,“德明,小茹,你们俩刚成亲,一人两个荷包蛋,都好好的补补身子。”

一番推搡之后,王淑琴勉强吃了两个蛋黄,一家人其乐融融。

用过早饭,王德明先上山去看洋灰烧窑,洋灰的温度已经降下来了,王德明和阎大爷带着几个人,把洋灰敲碎,拉着牲口碾成粉末后,也没装袋,直接拉到了王德明家。

因为是埋地基,水泥和河沙简单的用粗孔的竹网筛过后就加水,不断的用铁锹进行搅拌。

静置一会儿后,王德明和泥瓦匠们就不断的挑选着石头,根据石头的形状,对着合适的位置后,中间加上砂浆堆砌地基......

第二天是回门,王德明拿着之前还剩下半斤的红杏软糖带着秦淮茹回娘家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