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241(2 / 2)

舒云心里头翻了个白眼,太皇太后刚刚去世,朝堂上那些原本笃信黄老的两千石就不得不一个个告老求致仕,至于上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法家,就是儒家,法家历来出酷吏,至于儒家嘛,这个时代就已经显露了嘴炮的潜质,排除异己特别能干,轮到做事,那就有些抓瞎。

当然,刘彻自己不觉得,他觉得儒家很靠谱,因为儒家能够让下面人更加恭顺,更加消停,不跟他这个皇帝对着干,他希望的朝堂就是那种儒皮法骨的模样,一个个都跪舔他这个皇帝,最好他大手一挥,下面一个个全跪下来高呼“吾皇圣明!”

当然,刘彻后来的确是成功了,他就算是将自个女儿嫁给了一个骗子方士,还封他为侯,让他炼金,炼不死药的事情,下面的臣子都不敢吱声。难道满朝就没个聪明人了吗?无非就是刘彻积威太重,谁也不敢吭声而已。最后直接让刘彻变成了一个大笑话。

不过,刘彻这个做父亲的既然要插手去疾的教育,舒云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因此只得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凭陛下做主便是!”

刘彻答应了下来,又随口问了去疾几句诗经里头的内容,去疾记性很好,对答如流,然后刘彻兴致上来了,不由问道:“去疾以为,诗三百,讲的是什么啊?”

去疾不假思索地说道:“诗三百,通篇便是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

刘彻吓了一跳,他还以为去疾会说那位孔夫子的言论,什么诗三百,思无邪呢!结果听到去疾的答案,难免有些震惊,直接看向了舒云,以为是舒云教导的。

这的确是舒云的影响,她看诗经,讲的就是这些,几乎通篇都是天子征讨四夷,还有什么君子野人之类的,君子是国人,野人就是崇尚君子,争取同样成为国人,这里头意思很明显啊!因此,舒云给去疾释义的时候,难免说起了这些,去疾自然记在心里。

刘彻震惊之后,便是抚掌大笑起来:“不错,正是如此!”别看刘彻如今捧着儒家,实际上呢,这根本不是什么他真的倾向于儒家的治政思想,实际上,刘彻更信奉法家,但是呢,儒家的好处就在于,他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秩序,压制朝堂上那些公卿列侯之类的不稳定因素。要不然的话,刘彻吃饱了撑着,才去支持儒家呢!

像是董仲舒搞什么天人感应那一套,刘彻就是嗤之以鼻的,董仲舒提出这个之后,就直接被冷落了,理由很简单,所谓天人感应,就是皇帝圣明,那就风调雨顺,皇帝昏聩,那就有各种天灾**。但是,刘彻的理念就是,做皇帝的,永远不会错,就算错了,参照上一条!皇帝永远圣明,做错事的都是下面人!最重要的是,这年头天灾**从来都不少,不说天象老是有各种彗星了,海边上会有台风,北方有过几次地震,关中地区呢,同样出过好几次的天灾,水灾旱灾蝗灾什么的,就忽视轮着来,要真是这些都是皇帝的错,刘彻一头撞死算了。

刘彻在世的时候,乃至后来昭宣时代,都能够压制儒家,但是到了后头,以儒家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就已经掌握了舆论也就是话语权,而且刘彻开了一个罪己诏的先例之后,那些士大夫一流,但凡是出了什么问题,就开始逼着皇帝下罪己诏,然后呢,回头明明是下面人搞出来的问题,到最后就轮到皇帝来背锅了!

可以说,儒家算是顺利实现了他们的理想,那就是造一个笼子,将君权关在里头,遇上行事稍微迟疑一点的君主,儒家很快就能够占据主动权。当然了,在乱世的时候,嘴皮子永远比不上枪杆子,像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儒家就开始暗弱,一直到科举的出现,儒家才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