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232(1 / 1)

太皇太后呢,见得舒云已经生下了一个皇子,已经开始将她手里的一些权力移交给舒云,另外就是,开始更加用心地教导舒云宫中的生存之道。舒云听得也比较用心,毕竟,汉宫的制度跟后来那些朝代大有不同,汉宫一直以来就是两宫制,后宫干政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就是东汉之后,后宫才算是失去了这份权力,大多数时候只能靠着枕头风之类的手段了。

所以,作为皇后,舒云拥有的特权其实很多,在她有子有功的情况下,已经天生立于不败之地,既然如此,太皇太后干脆就开始传授她一些政事上头的心得了。这也是太皇太后从自己的丈夫文帝那里学来的。可以说,比起文帝来说,刘彻在做皇帝的水准上,那就是个弟中弟。文帝当初几乎是孤家寡人被弄到长安来做皇帝的,就因为他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老实,又没有什么强势的母族妻族,不用担心再冒出一个吕后来,所以,一帮铲除了诸吕的功臣贵族一合计,就跑去代国这个可以说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将文帝请过来了。

结果呢,文帝那就是天生的影帝,当初在代国那边,将一贯比较精明的吕后骗了过去,然后呢,做了皇帝之后,一开始的时候,一副老实本分的样子,等到过了一两年,他就直接将周勃先赶回封地吃自己去了,陈平也迅速被他边缘化,朝堂上头,没多长时间,那些曾经自以为自己对皇帝劳苦功高,倚老卖老的功臣们接二连三地消失在了朝堂上。

比起文帝来,刘彻上台之后的许多举措,简直堪称是惨不忍睹,各种顾头不顾尾,还没站稳脚跟呢,就想要抢班夺权,要不是娶了个出身好的老婆,有个能为他说话的丈母娘,他刚上台就得跪!

文帝做皇帝很厉害,太皇太后耳濡目染,尽管在许多人看来,太皇太后就是个耳根子软,小心眼的老太太,实际上呢,这位是个颇有手腕的人,只不过等她做了太后之后,需要她耍心眼的事情不多了,大汉以孝治天下,她哪怕就是耍无赖,就能逼得皇帝让步。就像是之前为了刘武,太皇太后直接拿绝食来威胁先帝一般。

而等到刘彻登基,太皇太后就更没必要跟刘彻耍多少心眼了,刘彻做太子的时间虽然挺长,像是先帝,当皇帝之前,做了足有二十年的太子,早就有了自己的班底,在朝堂上也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上位之后,就能将先帝的人找了理由踹出去,然后用自己太子宫的旧人填补空缺,像是晁错就是这样上位的。可是刘彻呢,做了十来年的太子,大半时间都是在读书,一直到先帝身体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才让刘彻开始帮着监国理政。

太子宫中那些人,根本在朝堂上就没什么资历可言,像是赵绾,王臧这种儒家出身,背后还有人的,上来之后,不管实际情况,就想要将长乐宫的影响力给彻底解除,然后他们就悲剧了。太皇太后一出手,这些勉强算是有资历,能做九卿的人直接就被清洗了一遍,剩下来的,也就是原本太子宫中的伴读舍人一流,一个个跟刘彻一样,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想要给他们一个好位置,下面人也是不可能服气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里头真正有才干的其实不多,韩嫣算是一个,列侯子弟出身,但是呢,他不是弓高侯家的长子,韩颓当可是个老狐狸,在刘彻能够站稳脚跟之前,是不会立马就站队的。所以,韩嫣能够动用的实力并不多,自然也很难给刘彻多少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彻在军方几乎无人可用,而太皇太后呢,反而能够动用军方不少将领。连虎符,都有一部分在太皇太后手里,刘彻也只能继续憋屈下去了。

许多人只看到了这位老太太这些年来的胡搅蛮缠,难免忽视了她的政治智慧还有她的见识,活得长很多时候真的是一个优势,那些不能被史官诉诸笔端的事情,在老太太这里,根本就是亲身经历过的,她如今年纪大了,瞧着外孙女已经能够立起来了,自然不准备将这些事情带入坟墓之中,直接一件一件告诉了舒云。

舒云也是从太皇太后口中,才算是对汉朝这个时代的一些政治特色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其实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在始皇帝之前,大家也没想过整个中原会统一起来,汉朝的,很多制度是承袭了秦法,但是稍微改了一下,变得宽松了许多,几代皇帝都一再降低田税,减少百姓负担,这才算是让天下彻底平定了下来。因此,这时候的许多政策,那真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尝试研究出来的。大家对于什么新政,也并没有多少抗拒,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登基,就要搞出个建元新政的缘故,可惜的是,他这个所谓的新政完全是为了抢班夺权,因此,起了个头,就直接没了下文。

舒云顿时对自己将来的一些举措有了初步的想法,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这个时候的许多制度就是一个粗粗有了轮廓的白纸,并没有真正固化,所以,想要改制什么的,阻力还是比较小的。

尤其朝堂上头,占据了主流的并不是那些儒生文人,即便是那些士大夫之流,想要做到九卿之上的位置,也是一定要有军功在身的,所以,朝堂上头,积极进取才是主流,只要能让他们看到好处,他们什么改革都能接受。 当然,这些话舒云是不会跟太皇太后说的,太皇太后是个顽固的黄老派,这把年纪了,想要改变她的信仰,那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所以,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舒云只需要自个先计划起来就可以了。等到太皇太后过世,王太后嘛,呵呵,论起宫斗夺权什么的,她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战斗力超群,但是论起政治智慧,这位就是个小学生,只想着用孝道压制刘彻,为自己和娘家谋福利,偏偏一家子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货色,田蚡能为了自己的封国不被水淹,下令扒了对面的黄河河堤,之后一直不允许其他人将决口堵上,以至于那里闹了十几年的洪灾,这等事情,你敢信?偏偏一谈到娘家,王太后就像是油蒙了心一样,要不然,也不会闹到最后纯粹变成了摆设的地步。

太皇太后如今老了,也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了,瞧着舒云一天比一天沉稳有度,终于有一天,太皇太后握着舒云的手,叹道:“阿娇,我去后,最不放心的就是你母亲,她啊,要说小聪明是有的,但是呢,偏偏就是太贪心了,如今有我照看着还好,等到以后,皇帝未必容得下她,所以啊,阿娇,你母亲那边,就得看你了!”

提到窦太主,舒云也有点头大,这一位之前消停了一些,等到舒云生了儿子之后,就又嚣张起来了,只要别人给足了钱,她就大包大揽,什么都肯应承,别说是刘彻了,就算是舒云这个做女儿的,也受不了啊!舒云心里头都已经将大汉当做是自个的责任了,这位平常挖少府的墙角也就算了,权当舒云孝敬她的养老钱,但是,插手朝堂上的人事变动,给那些犯法的权贵豪商求情,这就让舒云头疼了!这完全是作死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