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43(1 / 2)

到了后世,舒云见识过的事情多了去了,后世的时候,人心浮躁,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往往会跟学界合作,找学界的名人帮忙发声,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包装,比如说什么房价会一直涨,而且涨得有道理之类的话,其实许多都是学界的人帮着包装起来的。一些后来被辟谣的一些理论学说,最初的时候也是有许多拥趸的!像是什么人体酸碱平衡理论,创始人都被米国那边盖棺论定判罚了,国内这边还有专家在鼓吹呢!

所以,这种学术权威什么的,根本没必要去迷信,学点道理也就是了,没必要真的被他们忽悠了!尤其,理学的核心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真要是灭了所谓的欲望,那么,他们这些文臣又求什么名呢?

朱标被舒云随口几句,很是影响了自个的三观,之后又跑去问朱元璋,朱元璋一开始还以为舒云不知道从什么野史上头知道的,还自个找人去问,结果看到记载之后,只觉得怀疑人生!如今一听别人居然将自个跟朱熹给联系了起来,朱元璋只觉得气恼,心里的想法大概就是类似于萧峰对慕容复,萧某堂堂男儿,竟然与你这等小人齐名!我朱元璋何等英雄豪杰,难道需要为了区区虚名,就要认你这等人做祖先?这不光是辱没了我,也辱没了我朱家的先祖,别的不说,我们老朱家的祖宗起码都是清清白白的!

因此,哪怕那些文臣搞出了看起来煞有其事的谱系考证,朱元璋也是不屑一顾,弄得他们最后也只能认了,一门心思去教导朱标,企图将朱标变成他们所需要的那种皇帝,最好是像是赵祯那样的仁宗。有了这样一重期待,这些文臣们就显得比较老实了!可惜的是,他们还真没看出来,朱标温厚的外表下面,性格大概也就是比朱元璋少了几分暴虐罢了!

朱标倒不是虚伪,而是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出了一种基本的礼貌,或者说是修养,他比较欣赏的是汉宣帝的话,那就是汉家自有制度,当以王霸之道杂之。赵祯倒是一味宽仁呢,结果到头来,连个儿子都没有,女儿受了委屈,都不能帮她做主,过继了个儿子过来,结果这位回头就追封了自个的生父做皇考,可以说憋屈了一辈子,除了混了个好名声之外,实际上,一点实惠都没得到。

而朱标呢,他想要面子,也想要里子,但是当二者冲突的时候,显然里子更重要一些。

他如今年纪还小,宋濂他们觉得将朱标教成了一个仁厚君子,等到他们知道了朱标究竟是什么性格,到时候只怕能气得一头碰死。

舒云可不会希望自个儿子变成赵祯那样的仁君,皇帝又不是圣贤,什么都要讲究仁义。实际上,就算是孔子,也有诛少正卯的事情呢,难道他就真的有什么少正卯违法犯罪的证据吗?这事被儒家门徒说得跟什么一样,本质上来说,就是排除异己。

朱标对自个的老师保持着基本的尊敬,但是却不会什么都听他们的,或者说是,很多时候,朱标就是阳奉阴违。舒云从来不会直接给朱标灌输什么思想,一般都是从旁引导朱标自己去思考,借助的就是史书。史上论起仁义讲规矩,莫过于那位宋襄公,结果呢,这位倒是遵守了所谓的仁义,不肯半渡而击,要等着人家都准备妥当了,才能出击,结果呢,将自个的国家都玩完了!

而另一个典型就是刘邦,这一位几乎不讲什么规矩,别说是老婆孩子了,连同老爹都能不要,嬉皮笑脸开口就是分我一杯羹的话,明明跟项羽约定了划江而治,结果这边才立了约,后面立马就反悔,十面埋伏,直接将项羽送到了死路上去,偏偏他就成为了汉高祖!项羽倒是光明磊落,却断送了江东子弟的性命,最终不得不乌江自刎。

所以,朱标作为皇太子,以做皇帝为目标的话,那么,做太子的时候最好学杨广,将自个包装成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而当了皇帝之后呢,就可以露出自个的本性了!

当然,朱标比杨广运气好多了,杨广只是次子,可不是嫡长子,没必要太委屈自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