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6(1 / 2)

这么一想,朱元璋也是悚然一惊,没错了,南人虽说不能说是荏弱,但是日子过得太滋润,他们在自身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真的没多少勇武之心的。

“秀秀说得是,果然应天这里,不适合做京城!”朱元璋想想,又觉得江南这边这么有钱,放弃这边,那些奸诈的商人会不会搞事啊,不过想想朱元璋又觉得自个多心了,怕什么,谁敢搞事,就让他们试试自个的刀够不够锋利!

朱元璋想想还是有些不甘心,不过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大都虽说是鞑子的都城,但是从辽人开始,就几代经营,那边皇宫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不像是应天这边,回头还得大兴土木。

不过,朱元璋还是琢磨着,回头还得找刘基问一下,刘基对于风水堪舆什么的颇为擅长,得问问他,到底将帝都定在什么地方比较好。

风水这种事情,要说科学,也挺科学的,无非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至于说什么王气,龙气这种事情,舒云还真是搞不清楚。只是,国运这种事情,舒云觉得其实还是与国力有关,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国运自然不会差,要是民不聊生,那么,再好的风水又有什么用呢!

之前朱元璋一时兴起,想要建都凤阳,就是被刘基劝阻的,凤阳这种地方,压根就没有建都的条件啊,地方小,穷,人口数量也不多,这种地方做国都,立马就将大明的档次拉低了。

刘基是元朝的进士,当过好几次官,这对他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个污点,朱元璋称帝之后,刘基也就是被封了一个诚意伯,当然,其实这已经算是不错了,因为刘基没有真正的战功,他之前就是个谋士,要不是几次谋略都颇为中肯有效,这个伯位也是下不来的。

实际上,因为舒云的存在,真正受到影响的反而是李善长,李善长原本在朱元璋那里的定位就是萧何一样的人物,原本朱元璋对外征战,梳理内政什么的,大多都依赖于李善长,这也导致了李善长编织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各种亲戚,同乡什么的,都被李善长安插到了不同的位置上,这才是后来他的取死之道。

问题是,比起李善长来,舒云上辈子虽说不是搞实业的,却是搞金融投资的,加上后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带来的见识,她挣钱搞内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长强多了。所以李善长这辈子虽说也捞了个国公的位置,但是这个分量就差太多了。

刘基说是儒家出身,实际上,他的观念比较倾向于法家,他当初在元廷做官的时候,见识的糟心事实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员,便是那些汉人官员也差不多一路货色,所以,刘基对什么道德修养压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称王呢,他就建议朱元璋建立法制,严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对于刘基的建议还是非常赞同的,朱元璋自个也打心眼里不相信当官的会有几个有什么操守,一个个就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所以,刘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还是监察御史。

这位也算是个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种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实颇为擅长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