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26(2 / 2)

舒云心中其实也是有些庆幸的,这个时代跟后世可不一样,宗族观念是比较强的,舒云之所以建议以户为单位限田,其实也是为了拆分宗族。宗族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自然在很多时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大家抱团,只要宗族还算公正,那么,族人多半不会生出什么异心来,大家劲往一处使,这么多的人口加起来,所拥有的力量就比较可观了。像是一些缺水的地方,几个村子争水之类的事情,靠的就是宗族的凝聚力,一大家子同姓人呼啦啦上场,能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

但是这对于统治来说,就很糟糕了,人一多,有句话叫做法不责众,尤其,从汉朝之后,就出现了皇权不下乡的情况,那么,乡下的事情谁管呢?那就是宗族了!虽说有的宗族的确族规严明,整体气氛也算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多数宗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变成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少数的族老掌握了宗族的大部分权力,他们借用这些权力,可以利用族规,肆意压榨底层族人。像什么吃绝户之类的事情屡禁不绝,这都是因为宗族的缘故。

其实,舒云记忆里头也有宗族的事情,马秀秀的父亲能积攒下那么多的家财来,自然也不是平白得来的,马家自然也是有宗族的,可惜的是,宗族并没有给马秀秀的父亲带来什么好处。

马家当年也算是大族了,祖上也是阔过的,但是几代下来,也就是那样了,马秀秀的祖父算是比较有头脑的那个,除了耕种之外,还做点小生意,多年下来,也算是积攒了一些钱财,娶妻生子之后,日子愈发兴旺起来。只是,因为一些事情,马秀秀上头这一支,跟某个族老有了嫌隙,后来矛盾越来越大,马秀秀的祖父被族里穿了好几次小鞋,他又不是受得了气的,跟族里也产生了几次冲突。后来元人要征发徭役,族里头就将马秀秀祖父的名字报了上去。徭役这种事情,历朝历代,几乎都是要死人的,尤其元人压根不将汉人当人,压榨得更是厉害,可以说,只要被征发去做徭役,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马秀秀的祖父一走,马秀秀父亲那时候也就是个少年郎,族人就要侵占他们家的家产,好在马秀秀的祖母是个非常果决之人,她连夜收拾了一些金银细软,带着儿子逃走了!

也是他们母子运气好,不仅路上没遇到什么差错,马秀秀的父亲还在一个废弃的山寨那里找到了不少钱财,这才是马家发家的根本。他们逃到了新丰那边,手头有钱,又贿赂了当地的官吏,一家子这才安定了下来。马秀秀的父亲后来有了点门路之后,就开始找人打探她祖父的下落,后来才知道,他服了徭役没多久,便得了病,偏偏不得医治不说,还被强迫着去开挖沟渠,自然没熬过去,过世了。

马秀秀的父亲有的时候喝醉了,就会说起当年宗族的事情,宗族与他可以说有杀父之仇,破家之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如何肯认祖归宗!因此,在马秀秀内心深处,对于那个所谓的宗族,也是毫无认同之感的。

舒云的记忆觉醒之后,自然记得之前这些事情,因此,之前朱元璋称王之后,曾经跟舒云试探过,要不要找到马家的族人,封赏一番,舒云直接拒绝了,她也不虚言矫饰,直接将当年的恩怨说给了朱元璋听,朱元璋也不是什么拘泥的人,因此,这事并不再多提,对外还表示舒云这个王后深明大义,不愿意分封外戚,叫他们无功而得高官厚禄,伤了功臣之心。

舒云自个不是什么非常有政治敏感度的人,但是,朱元璋却对这样的舒云非常看重,因此,愿意帮她想在前头。所以,很多时候,舒云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朱元璋都会帮着舒云包装一下,一些舒云做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也能被说成是王后的职责之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