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该喜?该忧?55(1 / 2)

虽说刘宏早就猜到社学的建设进度因为受制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等各种乱七八糟的因素而不可能太快,但是真正来到雒阳社学的工地之后,刘宏却还是大失所望。

不能说窦武和胡广等人不用心,因为广建社学这事儿多少都会关系到他们在士林当中的名声。

所以,整个朝堂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吏们都在盯着社学的进度,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社学的进度延后而被骂。

也不能说那些做工的役匠们不用心,因为早在开始动工之前,官府就已经明确告知他们,这所社学会招收百姓家里的孩子进学读书,说不定他们的孩子以后就会分到这所社学。

为了保证社学的质量,或者说为了保证自家孩子以后能安心读书,那些个役匠们真是地基往深了挖,土往结实了夯,看其用心程度,估计他们修自家房子时都未必有如此用心。

但是并没有什么鸟用。

支撑房顶的大梁不是随便什么木头都能用,工匠们再怎么用心再怎么拼命也改变不了地基只能靠人工夯实的现实。

更别说广建社学的诏令原本就是忽然发出,地方官府在事先也没能做好准备,所有需要用的砖、石、土、木都只能临时制备,进度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

而跟心里多少有些不爽的刘宏比起来,站在刘宏身旁的陈蕃却是不停的捋着胡须微笑,不说一张老脸笑成菊花一般灿烂,起码也是笑着不见眉眼。

笑了半天之后,陈蕃忽然正色对刘宏说道:“敢问少君侯,普通百姓家中子弟该如何才能进学读书?”

听到陈蕃的问题,刘宏不禁笑了笑,反问道:“陈师以为天下人人皆可为大儒耶?”

陈蕃微微一怔,随即摇头道:“虽愿,实不可。”

当然不可能。

想要成为大儒,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字,不识字就没办法看书。

而在识字之后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明义,这一步就需要有人讲解指点,不是光识字就能行的。

再然后还有治经。

所谓治经,就是用心钻研一门学问,深入研究《易》、《诗》、《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不说能达到什么特殊的高度,起码也得有自家之言。

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儒。

很多人都卡在了第三步,穷其一生都未必能摸到大儒的门槛。

这也是为什么大汉朝家学为官者甚众,大儒相对而言却很少的原因。

刘宏笑着说道:“寡人并非盼着大汉人人皆成大儒,只要我大汉百姓都能识字、明理,便足矣。”

陈蕃忍不住有些头疼。

刘宏的要求高吗?

不高。

刘宏的要求正常吗?

不正常。

大汉百姓千千万,要求整个大汉的百姓都能识字、明理,这不是纯纯的扯蛋是什么?

沉默了好一会儿,刘宏才接着说道:“我大汉千余县,寡人知道国库无力支撑千余县同时广建社学,更知道缺少愿意到社学当中教书的先生,因此便只能一所一所的慢慢修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