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要换个活法(1 / 2)

救下薛明珠,好好高考,考出好成绩,考上沪江的重点大学。

定好目标,明易之心里安定许多,不再像刚才那样浮躁得心慌。

人活着,总得有个目标。

快速把英语、数学、语文等各科复习资料全部过了一遍。

中学六年苦读的记忆,还是那样深刻。

未来三十年里自学以及实际运用的知识记忆,完美叠加。

梦境里的前世,不甘心的明易之在中专两年期间,通过自考拿到应用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

可惜,这个大专文凭毕业分配时不算,明易之还是被分进了即将破产的县纤维板厂。

南下不久,明易之在一位亲戚的介绍下,进了一家证券公司做过几个月的保安,体会到股市风起云涌,云诡波谲。

赚钱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哗的一声就从天上掉下来,掉进你的口袋里。

当时的明易之开始憧憬,在股市里扑腾赚大钱。

鼓起勇气,向公司创始人,一位很成功的证券投资人请教,如何进入这一行。

抽了一口明易之特意买的红塔山烟,他只说了一句话:“先把数学学好,再去卖一年的保险。”

笑着转身离开,进办公室前把还剩下三分之二的香烟掐灭,丢进了垃圾桶里。

他抽得是进口雪茄。

后来稍微稳定一点,明易之通过自考又拿到了应用数学本科文凭,然后开始扑腾...直到剧终梦醒,或者叫读档重来。

拿起几张各科真题试卷,明易之匆匆过了一遍,发现他对中学各课的知识,多了一种跳出锢桎的理解。

这是思维境界的提高,带来的结果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明易之长舒一口气。

高考稳了,接下来就是继续刷题,能多拿一分是一分。

要做就做最好!

我不仅要救下薛明珠,改变她悲惨的命运,还要在改变自己命运的高考中考好,好得让大家惊叹!

叮铃铃——!

放学铃响,青溪一中校园骤然换了天地。

刚才还寂静如幽谷,一下子变成了集市。

少男少女们的欢笑声,扬洒在西照的阳光里。

如春天燕子的呢喃,夏天青蛙的喧叫,秋天大雁的鸣吟。洋洋盈耳,让人忍不住在冬天里回味。

寄宿的学生们敲着饭盒,仿佛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一般,气势如虹地冲向食堂。

还没回过神来,明易之发现自己的衣角被人拉扯,转头一看,发现死党刘鸷腾已经把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迫不及待地说道。

“阿易,走了。赶紧的,回去路上还能抓紧时间打一把街头霸王。”

好吧!

明易之和刘鸷腾出了校门,沿着长长的巷子走了三四百米,来到大街上。

此时的沪江,值得王墨镜用绚烂光影去追忆。

此时的青溪县城,只配用速写去勾勒。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房屋,两者之间是千篇一律的梧桐树。

影剧院、大会堂、这个局、那个委员会,日杂公司、食品站、供销社、信用社,七八十年代的印记,顽固地留在这个小县城里。

寥寥数笔就能画出大部分风景,其余的只是空白——大部分建筑很快就会被推倒,原来的样子都成了记忆,然后逐渐褪去成空。

明易之和刘鸷腾的家都在城乡结合部,走路需要二十分钟。

明易之的家先到。

三层两单元的红砖结构统建楼,名叫居民楼,住着各个单位的人。

第一单元三零一房,一室一厅一厨。

明易之的父亲明存义自力更生,把厨房挪到阳台上,改建出两室一厅。

刘鸷腾家原本在第二单元二零二房。

一年前,趁着房改春风,他家在前面一公里远的转山坳,修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

两层楼,六间房,还带一个院子。

院墙一围,大门一关,悠然自得。

明家也准备在那里修楼房小院,可惜明易之奶奶和外公接连生病去世,多年的积蓄被清空,只好继续住在这里。

“等我啊,等我一起去学校。”刘鸷腾交代了一句,迈开两腿,很快就在土路上消失不见。

走到二楼,明易之闻到菜籽油煎豆腐的香气,闻出老爸的拿手菜。

是啊,今天老妈上晚班,轮到老爸做晚饭。

明易之的母亲李鸿雁在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中心饭店上班,分早晚两班。早班是早上六点半到下午两点半,晚班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

李鸿雁上早班,晚饭就由她做。

轮到上晚班,晚饭就由在劳动服务公司的明存义提前回来做。

明易之掏出钥匙,开门进去。

跟所有的老房子一样,里面光线昏暗。

妹妹明月如趴在客厅里的饭桌上做作业,一笔一划,十分地认真。

“开灯啊,太暗了伤眼睛。”

明易之一伸手,拉着墙上的绳线一拽,点亮了客厅里的白炽灯。

昏黄的灯光,并没有让客厅亮多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