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 / 2)

但萧君泽却没有理他,因为他们的大军又沿长江开拔,下一个,是著名造反基地江州,镇守在浔阳大将军陈显达已经收到朝廷的让他阻挡叛军的要求。

陈显达让水军早早地等到江口,披甲迎接了萧君泽——他早就被萧宝 卷猜忌,担惊受怕许久,如今临海王过来,他这个年纪,也终于能安心了。

于是在大军过来之时,果断改旗易帜,只乘小舟,亲自前去觐见临海王。

至此,大军顺长江而下,离南京只有八百里。

从萧衍自江陵举事,他们以一万甲士起家,不到半月,居然已经有甲士十万,军马万余,沿途所至之处,郡县无不望风而降——这也是南朝内乱的基操,上位者们一般也不会与这些墙头草们为难。

萧宝卷和南朝上下都没有想到居然会是这个情况,一时间,南朝上下有点关系的朝臣们,都悄悄与萧衍、陈显达、崔慧景等人暗通曲款,试图顺滑地转到下一个朝廷去。

不只是朝廷的人如此行事,很多人也已经品味出来,这临海王实在是厉害,能不声不响收服朝廷最有名的三位大将,且还不知有多少人为他潜伏在朝中,此时不去投奔,那可就赶不上发达了!

于是,上庸太守韦睿亲自率领郡兵两千,星夜兼程,加入了萧君泽大部队,华山太守、梁州、南秦州等刺史也都闻到不对的味道,纷纷带兵前去投奔。

理由都是现成的,临海啊,高祖的曾孙、武帝的亲孙,王国正统,能收服诸将,怎么看都比那个随机点名来杀的萧宝卷靠谱!

萧宝卷顿时慌了,急令左兴盛带兵前去平叛。

但这次,坚固的长江天险,遇到了北魏绝密的武器,配重投石机,几乎没上几炮,守军无心抵抗,纷纷出城投降——萧君泽这才发现,他那祖爷爷和爷爷十多年的治理,对南朝百姓来说,似乎已经是十二分怀念的日子了。

他们早已不堪忍受萧宝卷带来的精神内耗,就等着天降正义呢。

更重要的是,各地宗室诸王,都支持了萧昭泽——萧鸾和萧宝卷杀起宗室太狠了,他们也需要安全保障。

萧宝卷这才发现事情大条了,急忙大赦天下,还释放囚徒组成大军,想要抵挡。

但这时,东边又有消息传来,大将军王敬则率领一万甲兵渡过了钱塘江,打出了支应临海王的大旗帜,驻守松江的张环本来是当年明帝萧鸾防备王敬则的主将,但在这时关键当口,他表示自己知天命顺天意,愿意弃暗投明,直接入了王将军麾下。

而百姓们知道是拥护武帝高祖的亲孙后,受不了萧宝卷的他们也纷纷拿着竹竿锄头前来投奔,追随的人很快就达到了十万人之多。

如此,建康城瞬间陷入了四面八方包围之中。

而此时,离萧君泽起兵,还不到一个月……

局势变动之快,累死了北朝数百匹健马,北朝为之大哗。

元宏怒不可遏:“这萧昭泽是从哪冒出来的,朕才刚刚调兵,他怎么就已经要打入建康城了?”

那分明是他要进入的地方!

第130章 盛大登场

萧君泽的大军一路前行,一直到了建康城外的新林,在秦淮河岸驻扎,准备攻城。

这时,萧宝卷终于有了一位将领带兵马前来救驾——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王珍国,由他带着最后的补充满员的禁军,一共十万兵马,在秦淮河对岸严阵以待。

萧君泽手边三位大将,萧衍、陈显达、崔慧景们并不是太和谐,萧君泽大大方方地表示:“本王并不懂得治军,三位爱卿可各领一门,谁先攻破都城,便居首功。”

此话一出,萧、陈、崔三人皆尽侧目,纷纷欲言又止,但在萧君泽似笑非笑表情里,把一肚子想要说的话都吞了下去。

他们三个都是在萧君泽手里吃过大亏的人,两个被他俘虏过,一个被他压得抬不起头,这样的战绩,放在南北两朝,都相当炸裂,你说你不懂军事,那不是睁着眼说瞎话么?

不过主上都这么说了,三位大将军也不客气,各自挑选了一个喜欢的城门,便开始攻城。

这三方兵马中,萧衍有四万人,崔慧景有六万,陈显达三万,而东边还有老将军王敬则正在紧赶慢赶而来。

敌方首领王珍国一时麻爪了,看各方大军压来,直接缩入城中,倚城而守。

开始两天,朝廷还有些士气,可当过了十余日,王敬则的大军的前锋也终于到来,这下,四方城门一人一座,正好。

这场面实在过于惊人,众臣觉得从汉末以来,还真没有四方皆反的情形,说比肩商纣秦二真的是一点不差。

但这又怪谁呢?如果说萧瑶光、裴叔业这些人是有反心,被灭还说的过去,那徐孝嗣、刘喧这些先朝老臣死的就太随意了,让人害怕,更可怕是的连萧懿这种平定叛乱的忠臣也被赐了毒酒……

这样的皇帝,又有谁敢再继续效忠呢?

谁不担心某天被他的近臣们冲入官邸,像死狗一样砍掉脑袋呢?

朝中已经如此人心惶惶,萧宝卷瞬间陷入焦虑之中,他一焦虑,城中百官平民们也开始陷入更大的精神内耗,有人便说了,如今朝廷成为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他身边的一群小人们,就是因为这些近臣迷惑了皇帝,所以才会是这种情况。

这可捅了马蜂窝,萧宝卷的近侍们立刻开始用浑身解数,查找这些话是谁传出来的。

天可怜见,这些话还有传么?但这些近侍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开始在城中找寻“勾结逆贼”之人,而且看谁都像勾结了逆贼,一时间,又有数百人被无辜下狱。

城中人心更加飘摇了。

守城的王珍国本来就压力很大,谁知道这时,萧宝卷身边近臣们不知是不是压力太大,想要一起毁灭,茹法珍梅虫儿等人再度反向助攻:“如今局势如此艰难,都是因为大臣们不一心为国,想要叛逃敌人所致,应该把他们都杀了才对。”

这话一出,怕是真当朝臣们都是死人了。

王珍国等人早就觉得不对,于是秘密让人拿着明镜出城找萧衍,表示我心如明镜,愿意投诚,萧衍将明镜交给了萧君泽,萧君泽表示同意后,萧衍则将明镜劈开一半,送还给王珍国,以示同心。

得到接受后,王珍国便开始了自己的操作,他找到统领禁军的卫尉张稷,发出了一起投奔大义的邀请。

而城中早就都想弃暗投明了,只是找不到门路罢了,张稷听到还有这种好事,欣然应允。

造反这事,要的就是一个速度,他们一说定后,当天下午,由张稷打开宫门,王珍国带兵从云龙门中闯入宫殿,与张稷一起,在宫中找了正在看潘妃的歌舞的萧宝卷,一刀了断。

然后,他们又与朝廷的尚书仆射王亮、中书舍人裴长穆等人一起,拿着萧宝卷的首级出城投降。

至此,起兵不过一月时间的临海王,一路势如破竹,如有神助,正式入主建康城。

随着大军走入鲜血还未擦干的宫门大道,青蚨有些恍惚。

萧君泽倒是神情平淡,看着这宫门,似乎带上一些回忆。

一般来说,造反成功后,先是用太后的名义,废除上一任皇帝的帝位,然后再拥立一位新君,再让新君退位。

但问题就卡在这里,临海王萧昭泽是高祖之孙,属于是拨乱反正,再去见萧鸾的太后就不对了。

于是,萧君泽大大方方地接受了萧衍的建议,连着太后和明帝萧鸾加萧宝卷一起废掉,萧鸾最坏,大杀宗室,废为庶人,逐出宗籍,萧鸾一脉的皇子都没有资格列入宗王。

这一条并没有引来反对,因为萧鸾的孩子都很年幼,根本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班子。

接下来,朝廷便开始举办登基大典。

萧君泽没什么兴趣大办典章,但他的手下们强烈反对,于是便准备了十余日,选了个比较吉利的日子,准备登基。

但是,从入主皇宫这一刻,他已经是实际上的正式皇帝了,可以名正言顺处理政务。

一朝天子一朝臣,萧君泽这次的成功太过顺利,以至于大家都有一种不真实感,如王敬则、陈显达、崔慧景这些人,基本上都已老朽,崔慧景还勉强有点入朝的愿望,已经七十多的陈显达、八十多的王敬则却是都没有什么权力欲望了,会支持萧君泽,只是出于自保罢了。

所以萧君泽便把他们的子侄的加官的加官,进爵的过爵,陈、王两位老将的军权也不必解,按萧君泽的说法,将来若是北朝南下,还要托付几位将军呢。

萧衍则进阶尚书令,领了他的兄长当初的职位,他的属下,也皆有进封。

朝中大事,萧君泽正式任命提拔的,只有一个官职,那就是统领禁军的卫尉,他交给跟在身边当了许久跟班的许琛来做。

接到这个任命时,许琛怔了许久,然后跪地叩拜,久久不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