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考试——“天公抖擞”计划51(1 / 2)

小章给小王推荐了一个渠道——考试。

考试这种东西最早出自于我国的科举制度,是目前来看比较公平的一种,实现阶层跨越的方式了。

寒窗苦读十几年,又是很爱思考哲学的小王,对此还是有一些心得的:

现在的教育体系确实有缺陷,比如说考生临场发挥的问题。

小王也曾深受其害,对于中考的高考,这种只有一次机会的大型考试,一次定乾坤多少有点过于不公平。

选拔一个人才应该像做物理实验那样,多次实验寻求普遍性。

小王就曾经思考过,也许可以设置一个二次中考和二次高考,把每一科的成绩分的细一点,取最好成绩。

语文取两次之间的最好成绩,数学取两次最好成绩……然后再加起来。

这样就会大大减弱一些考生临场发挥的问题。

因为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粗心,某一次的失误就去淘汰掉一个人的话,对于这个考生是不公平的。

但是对于社会,这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是影响并不大,反之,如果进行二次考试的话,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只能退而求其次,既然我国的人才充足,那就没有必要去拿一些有粗心缺陷的人才去代替,而且这样也会让社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让这些粗心的人流入科研领域,说不定就会造出下一个下下一个切尔诺贝利。

所以他们只能无奈被社会所淘汰。

另外还有一个过于死板的问题,确实,对于考生的学习能力来讲,有点矫枉过正了。

这样看来就好像培养的考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真正的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反而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这很容易被认为是统治阶级控制人的思想,成为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延续,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小王也想过可以尽量减少参考答案的决定性。

数学方面可以简化过程,以看懂为宗旨,学过数学的人或者说阅卷老师,又或者说是社会看得懂即可,不必特别规范。

对于文科类,就更不需要死板了。尤其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本就是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参考答案还是过于死板了,应该是阅卷老师对于大部分考生以参考答案为标准批改,但是如果看到有一些完全不符合参考答案,但是讲的很有道理的答案,可以上报由专家组讨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