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岳飞投军(1 / 2)

岳飞、岳云父子生在两宋交替时期,他俩的生死和经历无处不打上赵宋王朝的烙印,与赵宋王朝有着休戚相干的关系,因而有必要将赵宋王朝的来龙去脉做个简单的介绍。

宋太祖赵匡胤是涿州人,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好儒事,意识到文武为立身之本,母亲杜氏也有一定文化。受父母的影响,赵匡胤最初到夹马营学馆读书,后来聘请赵学究到家来教赵匡胤。

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赵匡胤对习武有更加浓厚的兴趣,经常聚集小伙伴按照阵战的模式排练,他最喜欢用的武器是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个性强横,爱赌博,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为自己惹来不少麻烦,因而便有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动人故事。

后汉初年,赵匡胤为了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离家出走。在寓居襄阳一座寺庙时,得到一位精通数术的高僧劝导,抵达后汉枢密使郭威的作战前线,但是并没有跟郭威正式接触,只是探望跟随郭威出征负伤的父亲。几经漂泊,赵匡胤返回洛阳,他敏锐觉察到郭威权势大,于是果断投奔郭威。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属殿前诸班的东西班行首。广顺三年(953年),官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还没有就职便被担任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柴荣召到麾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亲信。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驾崩,周世宗柴荣即位。郭威是个很有抱负的君王,即位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整顿,使得北方局面趋于稳定,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与契丹乘柴荣即位之机,组成联军入侵后周,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高平与北汉军遭遇。赵匡胤以柴荣帐下亲兵副将的身份,与主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马扈驾。后周右军不战遁溃,步军其余人投降北汉,形势十分危急。赵匡胤见状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后周军奋力拼杀,最终扭转局势,打败北汉军。

班师三个月后,赵匡胤破格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又领永州防御使。赵匡胤根据柴荣指示,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为殿前军。赵匡胤利用这次整顿机会,广泛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与杨光义、石守信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杨信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为后来的“黄袍加身”做好了人事方面的必要准备工作。

此后在收复四州,征讨南唐的一系列战斗中,赵匡胤都有不俗的表现,显德六年(959年),卧病在床的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节度使、捡校太尉。

在稳定了北方的基础上,柴荣决定向南发展,占领富饶的江淮地区。

占领了江淮之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征辽,欲夺回燕云十六州。就在这时,柴荣得了重病,只得班师回朝。临死前,柴荣提拔了他最信任的部将赵匡胤为军事统帅——殿前都点检,要他辅佐自己七岁的幼子柴宗训。赵匡胤抹着眼泪,郑重地答应了周世宗,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殚精竭力地辅佐好幼主。

公元960年正月,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之际,身为后周重臣的赵匡胤指使人,向继位仅仅半年的周恭帝柴宗训和太后谎报北方北汉联合契丹来犯。周恭帝柴宗训和太后不知是计,后周执政大臣不辨真假,仓猝决定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大军走到距离汴京二十里的陈桥驿停下不走了。赵匡胤弟弟赵光义与亲信赵普,在军队中散布舆论说:“皇帝年少,太后深居后宫,朝廷大权落在一些文官大臣手上,将士们拼死卖力杀敌也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奖赏升迁。不如拥载赵匡胤当皇帝,跟着他去征战,立了功,一定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封妻荫子。”

以赵光义与赵普为首的手下将领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绣着五爪金龙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发动政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其实这一切都是赵匡胤与赵普和二弟赵光义事先精心策划好的,赵匡胤装模作样地推辞一番之后,才接受了黄袍加身的现实。当即带领大军返回京城汴梁,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改朝换代成功,取代柴家孤儿寡母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都城仍然设在汴梁,开创了长达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丘八莽夫,他很有头脑。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发现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带来的危害,从自己陈桥兵变的事件中看到了军权的重要。赵匡胤凭着“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夺得柴家天下,因此对“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手下将领也像他一样,利用手中的军权搞政变,也来个黄袍加身,因此,宋朝从此再也不设“殿前都点检”这一官职。

为了巩固到手的皇位,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逼迫当年将他推上皇帝宝座那班“铁哥们”交出兵权,去“坐享清福”。赵匡胤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基本消灭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势力,稳定了领导班子的团结,于是准备着手统一全国。

鉴于南方是富饶之地,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实现统一,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平定南方各割据势力,先后拿下南平、后蜀、南唐、吴越、闽国等各小国,尔后再考虑平定北方事务。

赵匡胤在拿下南方割据政权之后,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北汉,并且收回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开宝九年十月(976年)壬午夜,赵匡胤突然得了重病去世,留给后世“烛光斧影”的历史疑案。赵匡胤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赵光义,打破了历朝历代父死子继的传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