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469(1 / 2)

  而要他们自己培育好品种,那就更难了,那是承担这全家人性命的一块地,一旦尝试的新品种血本无归,那就代表全家要饿死,在没有稳定的资本确保收益的情况下,而有几个农户敢舍命做出这样的投资?

  即使是大族豪族,庄园里的管事们也要酌情考虑成本和投入,一次没有收获可以接受,两次三次没有收获也只算运气不好,四次五次六次,甚至是千千万万次没有收获,等待管事们的也要丢掉工作。在原有的品种已经能产出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豪族们愿意进行的尝试是有限的,管事们的热情是极少的。

  豪族再有钱有资本,也不能和举一郡之力,专为研究新品种.好品种作物的太守相比,尤其这还是一个深谙种植之道,满肚子农经的妇好书院农学班资优生太守。

  但是即使是如此,更好的品种被发掘出来,在足够的时间和理论基础上,也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陆瑶不求阿梅能在这个异时空培育出袁爷爷的超级杂交水稻一样的神稻,只要她能培育出比较稳定的,在原有基础上增产个一成两成,或者更加抗旱.更加抗虫.更加抗倒伏任意一项的品种,这个农博士,她就愿意盖在阿梅的身上,并且认为她实至名归。

  但是也许是种得多了,更可能是阿梅就是有点神农的偏爱在身上的,这才两年过去,她就给陆瑶送来一份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只增加了一成但是却非常耐旱的水稻品种。

  要知道,从南帝元年开始,这片大地就在变得越来越干燥,南帝元年的时候霍家所在的汝南郡就有人活生生被太阳晒死的事情,隔年旱情稍缓,但下一年旱情就更重。

  这么多年来,江淮大地上的旱情始终没个断绝,时而旱一年缓一年,时而又连年苦旱。

  若不是陆瑶在接手江淮大地后每年都让手下基层官员们带领百姓积极蓄水修渠抗旱,这片大地上还不知道又要因为天灾多添多少白骨。

  而老天要连年干旱,就绝不可能是抓着一块地旱。

  临水的淮河南岸都是如此,北方大地就更不用说。

  虽然现在手里的领地还只有江北江右和蜀地,江北有这些年新修水渠和芍陂渠,蜀中有都江堰,江右临海更是不愁雨,可陆瑶要考虑的,从来就不止是自己现有的这一亩三分地。

  阿梅的抗旱品种的研究对接下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甚至可能是几百年的影响都会是深远的。

  这个农博士,陆瑶给的是欣慰无比。

  而且阿梅在给她的来信里还雀跃地和她说起,她搞农作物的品种嫁接和杂交等等搞多了,得出的一些生物学新发现。

  比如某些种尖粒米的田和种椭圆粒米的田在挨着的地方,常常会尖粒米田里长出椭圆粒,椭圆粒米的田里也会长出尖粒,而在远离另一种米的田深处,就全部是整整齐齐的椭圆粒米或尖粒,又例举自己观察到的几种野花的颜色和其他很多植物的形状规律来类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