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种云要活的长久50(1 / 2)

种云从陈群嘴里知道了,杨修做过的的“奇闻异事”。

曹操领兵与刘备争夺汉中,兵至潼关,见一曹娥碑图轴挂于大堂。

蔡邕在碑后,写有“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而杨修比曹操更早猜出这八字之意。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

曹操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杨修自恃才思敏捷,比谁都快出三十里,而种云一语道破杨修的命运,杨修太过卖弄,彰显才华的同时无疑贬低了他人,容易树敌。

“如今大争之天下,夫为不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杨修连猜谜都要跟曹操一争高下,不会有好下场的。”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在盒上写了个“一合酥”放置台上,杨修拿来就吃,说丞相命“一人一口”,此事曹操已动大怒,仅因惜才而并未怪罪。

这些尚属小聪明无关痛痒,那么一旦关系到军国大事,就另当别论了。

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进军汉中,刘备据险坚守不出,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以“鸡肋”。

杨修听后立即收拾行装,别人忙问其故,杨修答:“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曹操得知,勃然大怒,终于不忍了,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斩了杨修。

曹操早已心生退意,杨修此举无异于公之于众,看破不说破都不懂。

种云更重视的是曹丕。曹丕因《洛神赋》与《七步诗》,被描述为一个阴刻之君。

“诗人”曹操也一直偏爱,才华横溢的文人曹植。曹丕虽为长子,身后多为大族势力,颇受忌惮。

曹丕能够夺得世子之位,也并非一人之功。曹丕更像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换做今天,在公司里,应该说他就是一个不受器重、心怀怨气的员工。

曹丕虽文采不及曹植,但与曹植不同,曹丕也算得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中,也曾说曹丕“潜龙在渊”。

曹丕的厉害之处,也的确是韬光养晦,然而没有什么是平白得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草船也借不来箭。

曹丕有一段自评,“五岁学剑,六岁学射,白日习武,夜晚读书,多年以来,日夜不辍,不是一人之得失,一家之天下。上乘父志,下安万民,匡扶时还,还天下以太平。”

曹丕有一次外出游猎,巧遇崔琰。崔琰是朝中老臣,用世家的话说是“当世大儒,真正把清高活进了风骨里。”

崔琰见曹丕留恋游猎,便直言到:“为何袁氏拥百万民众,地跨整个河北,为何三年就被击溃?袁氏兄弟放纵作乐,暴虐乱法,不应忘国家社稷。”

崔琰本是曹植岳父,曹丕愤然于心,经点拨大悟,烧了所有猎具。

曹丕叹到:“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认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从此用功朝政,而后,曹丕还亲自去寻崔琰,下跪请罪,终俘获老臣之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