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三国都是黑心肠46(1 / 2)

曹魏朝廷早就进行过研究。当时,所有大臣都认为丢失了荆州、实力大损的蜀汉会龟缩不出。

只有刘晔断定,出于振奋队伍士气、稳定人心、体现仁义等考虑,刘备一定不会忍气吞声。

刘备磨刀霍霍、孙权被迫派人找曹丕称臣时,所有曹魏大臣一边倒的庆贺,刘晔却再次特立独行。

他认为,趁着刘备迁怒于孙权、对内对外骑虎难下之际,本国应该果断挥师南下,与其均分东吴。

这样的话,即使蜀汉拿下了荆州,他也会独木难支,难以持久。

曹丕却认为,刚刚登基,为了向天下体现自己的仁德,不应该拒绝主动前来投降的孙权,因此不如“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正如刘晔所言,蜀道险选,而且刘备已经安排好了防守,曹魏如果劳师远征,不可能占到便宜。

结果曹魏最终真的当起了吃瓜群众,在夷陵之战如火如荼、蜀吴两方最为脆弱之际,压根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

魏、吴各自打的什么算盘?

在曹操如日中天之际,孙权尚且没俯首臣称。然而如今在刘备的巨大压力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他,忍气吞声向曹操的儿子低头认怂,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

曹丕自然也不是善男信女,他之所以接受孙权投降,一是因为“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的场面话,也就是不要拒绝别人的投降。

实际上,他是本着“谁强压谁”的原则,扶持弱小、打压出头鸟。携拿下汉中之余威、正势头凶猛的刘备确实应该被削一削了。孙权被动的干了这脏活,何乐而不为呢?

刘备决定东征时,曹操已去世,当时大臣支持北伐,为何他却不听?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蜀汉,在此之后,刘备决定东征孙权。

当时孙权得知这件事后,立即派来了使者前来请和,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写来一封书信,希望刘备能考虑清楚谁才是蜀汉的敌人。

而在朝堂上,不少大臣也并不支持东征,当时赵云就曾进谏,称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

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曹丕篡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

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所以刘备不应该放置曹魏不管,先打东吴。

而且蜀汉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因此,伐吴并非上策。

刘备并没有听赵云的谏言,他在大怒之下,执意出兵攻打东吴,虽然在战事之初,刘备曾一度攻占了秭归一带。

但在此之后,孙权启用陆逊为大都督,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式,将刘备率领的军队困守在夷陵一带。

由于蜀汉将士常年出征,导致士气不振,加上长时间的对峙,使得将士们的警觉有所放松,当时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七百里,就此击败刘备。

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大量精锐将士与人才,就此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可能。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曹操已经去世,蜀汉不少大臣也支持北伐,既然如此,为何刘备却不听大臣的意见,还要执意东征呢?

刘备之所以不攻打曹魏,因为他没有战胜曹魏的信心。蜀汉占据着地利的优势,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曹丕没有主动进攻,但这并不代表蜀汉就能战胜曹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