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狐言》35(1 / 2)

“夏女士,你是完全不懂广告啊。”方子奇拿起杂志说“你认为现代诗的读者看书时候会关注本地的烧鸡哪家更好吃吗?”

夏菁想了想,摇了摇头。

方子奇继续问“那你认为抒情散文的读者阅读的时候会想知道哪家车行修车更便宜吗?”

夏菁还是摇头。

“那你把这些大家明显没有阅读欲望的广告都放在最前面,谁还会去看一眼。不都是翻一下直接去看正文了吗?看都不看哪来的宣传效果?没有效果人家凭什么再花钱?”方子奇直接指出核心问题。

夏菁脸上露出恍然的神情“那我应该怎么去做?”

刷刷刷,方子奇把前面的广告全部撕下来,然后依次插入杂志的短文中间递给夏菁“你再看看”

夏菁翻开一篇散文,读到一半中间就有一页广告挡在中间,她不得不再翻一页去看下面的内容。

夏菁读完,方子奇问对方“那张广告单子上大概有什么?”

沉吟一下夏菁说“好像是名流快餐店开业,其他的不记得了。”

啪!方子奇打个响指“这就够了,就这一眼,不管心里想不想了解,你客观上都接收到了这个广告的信息,这就是有效广告宣传。”

“可是如果广告太多了,阅读体验太差人家干脆不买杂志了怎么办?”夏菁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问得好,所以这种插入广告的形式不适合你们之前的出版物,我们需要一本受众面广,对读者粘性大的读物。”方子奇甩出一本小册子丢到夏菁的手上“参考这个就差不多了。”

夏菁看了看手上的东西,上面印着三个大字

《故事汇》创刊于60年代,几十年来多次更改过名字,79年后正式把《故事汇》定为自己名字,是已经出版了十余年的民间读物。早期的《故事汇》选用的故事大多有事实原形或是从话本上演绎过来的,整体上非常受大众喜爱。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故事汇》发行标准迅速商业化,大量刊登各类参差不齐的广告,故事内容质量也开始下降。

此后其口碑逐渐下滑,慢慢的脱离了大众的视野,不过那也是7、8年之后的事了,现在的《故事汇》正是口碑如日中天的时候。

“我们需要更有广泛基础的下里巴人式的读物,让受众面广一些,《故事汇》的形式就非常值得参考。毕竟诗歌散文距离老百姓太远,消遣的猎奇故事才是大众经常捧在手里的东西。”方子奇指着夏菁手上的册子说。

“可是编辑这种消遣读物我们没有经验,从头做起的话查找资料和征集故事就需要好久,我们现在也没有资金去招更多的人手了。”毕竟是专业的出版人士,夏菁一下子就找到难点所在。

“喏,这不是有吗?”方子奇又拿出了好几期的《故事汇》“上面这么多故事呢”

“你是说抄?!”夏菁瞪大了眼睛,这种行为不符合她的职业道德要求。

“说抄多难听,这叫借鉴。”方子奇随手翻开一本“你看这章交警的故事,咱们把他的故事情节整体记录下来,但是故事中的元素换一换,下雨天咱们可以写成下雪,路边的旅店咱们可以写成饭店,开店的父子咱们可以改成姐妹,情节上再添加一点小的变化,这不就是一篇新故事吗?”

夏菁仔细想了想,发现如果按照方子奇这种保留故事情节大纲替换内容元素的做法,一期杂志稿件凑齐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哪怕算上排版校正的时间五天也完全可以搞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