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贾府的秘密(1 / 2)

戊辰之变,就是五年前那场帝位变更事件。

涉及的皇家主要人物是当今太上皇昌明帝、当今皇上盛德帝和前监国皇太弟——原义忠亲王。

五年前的戊辰年,前清和鞑靼联军进攻宣府,昌明帝御驾亲征,留下皇太弟义忠亲王监国。

大德军独石口守将被收买,叛变投敌,联军长驱直入,大德军大败。联军直逼居庸关,昼夜猛攻,形势危殆。

战乱中,昌明帝失联。有说已经战薨,有说已经被联军俘虏,重演前明土木堡之变。

京城里的前清和鞑靼细作也大肆造谣,蛊惑人心,煽动城里人外逃和守军投降。

昌明帝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大臣们有人就主张让监国皇太弟义忠亲王登基称帝,以凝聚人心,稳定大局。

义忠亲王觉得皇兄的消息不明,此时登基不合适。万一皇兄昌明帝没死,自己却称帝了,皇兄回来了怎么办?

义忠亲王这边不愿意称帝,就有大臣主张由昌明帝的嫡长子,也就是当今的盛德帝继位。

当时盛德帝愿意继位,但他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合法继承人是皇太弟义忠亲王,但他又不愿意继位。

在犹豫不决之时,皇太弟义忠亲王带兵前往居庸关增援,又在战场上战死。

国不能一日无主,于是内阁主张由当今盛德帝继位。最后由当时的太后和昌明帝皇后、盛德帝生母,如今的太后李牛太后这两宫裁定,由盛德帝继位。

盛德帝继位后,继续死守居庸关。撤换了蓟州镇原节度使,蓟州镇出兵增援,辽东镇出兵威胁前清后方。

联军久攻不下,损伤巨大,后路又有被包抄危险,只好退兵。

联军退兵半月之后,昌明帝率领二十来人归来。

原来昌明帝只是受伤,一直躲避追杀,并没有死,也没被俘。

关于义忠亲王之死,也有一些传说。有说是正常战死,也有传言说是被自己人杀死,背后指使者是当今盛德帝。目的是为自己上位扫清障碍,于是就有盛德帝得位不正之说。

总之那一段时间非常混乱。

昌明帝归来之后,就有了两个皇帝。

官方的说法是,昌明帝因为战败羞愧,主动退位。

盛德帝临危受命,扭转乾坤,保留帝位,尊昌明帝为太上皇。

在那场帝位之争中,支持皇太弟义忠亲王继位的,也支持昌明帝,被视为旧党。

支持当今盛德帝的继位,被视为新党。

支持皇太弟义忠亲王继位,根据是兄终弟及。

支持盛德帝继位,根据是父死子承。

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种两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

作为两家国公府,贾家也不可避免牵涉其中。

贾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明面上支持义忠亲王,但是又在跟盛德帝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东安王那边给予了很大支持。

这个东安王,不属于四王八公那个老贵族的圈子里面,那里那个是东平王。

东安王名叫穆蒔,是贾代善的学生,穆家跟贾家也是世交。荣国府荣禧堂大门的那副对联“座上玑珠昭日月……”,就是穆蒔书写的。

四王八公一般被视为旧党圈子的家族,东安王等一些新贵族,被视为新党圈子的家族。

所以贾家被视为两头下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