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五魁首39(1 / 2)

贾瑞安置妥当,开始观察其他考生。

此前,贾瑞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二十岁的大龄剩男。

从结婚的角度来说,二十岁没结婚,确实算得上是剩男。

从童生的角度来说,二十岁也算不上年轻。

但是要从举人的角度来说,二十岁就很年轻了。

入场的考生,三十多岁占多,四五十岁的也不少。十几二十岁的,就是绝对少数。

科举中,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年轻不仅意味着今后还可以下场,中举之后当官儿,年轻也占很大优势。

古人寿命低,五十来岁就是老人了。如果当官儿,也当不了几年。朝廷也会算账,对于年纪大的官员和年轻官员的安排也就不同。

五十岁的人,就安排到一个不重要的,或者偏远的地方当个无关紧要的官儿。反正你干不了多久就老了、病了、甚至死了,没有多大培养前途。

把功名给了这样的人,朝廷得到的回报就有限,弄不好还赔本。

但是像贾瑞这样一个二十一岁的举人,预期寿命还很长,就值得培养。可以安排在比较重要的职位上,今后升迁的空间也比较大。

把功名给了这样的人,将来就可能给朝廷带了更多的回报。

科举不仅仅是文事,也是经济事务,要算经济账。

官员俸禄比较低,读书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也损失了劳动力。跟工商能够即刻产生收益相比,读书在经济上短期内是不合算的。

为了吸引人才为自己服务,就要在经济上进行适当的补偿和平衡。

平衡的方法,就是给有功名的人和官员免赋税、徭役、兵役,以此补偿他们在读书上的损失。

江南比较富裕,但是那里的赋税也重。为了避税,读书就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不是因为江南人更喜欢读书,而是因为读书好了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合算才读书。

背后还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午时三刻入场结束,监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和惩罚办法。

午时正,正式开考。

兵卒举着大牌子来回走,上面写着考题,考生把考题抄录下来。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也就是四五五经的内容。一共八道题,四书三道,五经五道,类似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目。

第一道题的题目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义。

第二道题目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第三道……。

正科的经义,一般是九道题目。这次八道题,比正科少了一道题、

正科北榜乡试,考生一般都有一万多人。这次恩科,北榜大约四千人参加,比正科少了许多。

正科乡试的主考官,一般都是翰林院出人。这次恩科,主考官是礼部仪制司的正五品郎中,也比正科低了一截。

从这些设置来看,昌明太上皇还是比较谨慎的。避开了跟皇帝主持和文官们普遍认同的正科正面对抗。

这也可能是没有遭到当今盛德帝和文官集团阻挠的原因。

尽管有遥遥帮助,但是鉴于遥遥的不靠谱记录和贾代儒的督促,贾瑞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自我感觉学问有所见长。

不过审题之后,还是心里没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