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你要考科举(1 / 2)

夏收完毕,转眼九月,朝廷收秋税。华阴县地处关中,地域适合种麦子不种水稻,玉泉院的产业跟秋税关系不太大。

这段时间李四有闷头翻看大明朝朝廷诸多律令,尤其是财政方面。他已经领悟到为何之前守拙道长不让他细读历史,连国家怎么运转,下层老百姓怎么活都不知道,谈何治理国家,不懂最基本的治国道理,读历史就特么记得打仗输赢朝争宫斗,只流于表面有个屁用。

特意翻出已经形同作古的高皇帝《大诰》,细细对比现在的《大明律》研读。某日,忽然悟出:所有高皇帝支持的,百官一定会反对;所有高皇帝反对的,百官一定会支持。高皇帝死得越久,百官就会推动朝廷政令变迁越大。

高皇帝搞古时候的三十税一,衙门里的官员就能抓个漏洞越钻越大,轻轻松松搞成实际上的三税一。

这种感悟令他悲伤。回思国朝立国之初,剥皮实草的稻草人每个衙门口都挂着,官员挂上一茬又一茬,前仆后继。贪污不绝,挂之不绝。贪污犯挂得太多太快,有时候刚下狱某个贪污犯,实在找不到新的顶替,只好把他提出来带着枷被锦衣卫拿刀押着办公务。

文人笔记偷偷写道:“高皇帝酷烈。”

对文官惩治贪污就叫酷烈;那些文官对百姓更狠,敲骨吸髓,为何不说文官们酷烈?

因为百姓手里没有笔!

非但没有笔,衙门八字开,连喊的机会都没有!

传说中百姓手举《大诰》去告状谁都不能挡,但那只是传说,只是传说中一束微茫的叫做希望的光。

不过百年,《大诰》已经落到只配在收藏角落里落尘。

他明白了为啥那天晚上道长讲高皇帝得国之正,居然会有文官那种龌龊的解释方式,也明白了为何会有淋尖踢斛。

识海深处阳光明媚的少年轻轻哼着歌谣。李四有生出一股要打翻一切的念头,淳朴的少年最容易偏激,心中愤愤不平:高皇帝定下的俸禄又饿不死,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何要贪?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年幼偏激脑子发热的李四有现在不可能站住文官的角度想问题,也不可能理解为何文官们一边口里喊着高皇帝给的俸禄低,一边拼命科举要去做官,特么的嫌弃俸禄低为何你不回家种田,为何宁死也要当官,为何当官了拼命也要贪污。

李四有找到守拙道长,神情严肃,问道:“玉泉院万亩田地不违反大明律吧?没有逃税吧?“

道长点头。李四有又问:“农闲时节,农民拿起棍子练武看家护院不犯法吧?”

道长继续点头,李四有再问:“衙门里的官想钻空子多收税,想贪污,拿起棍子的农民请玉泉院主持公道不犯法吧?”

道长沉思,道:“你想干啥?造反吗?”

李四有坚定地说:“不,我只想更多的人吃饱饭,一天三顿。”

道长悠然道:“玉泉院有这万亩土地到头了,不能再多。但你可以,你也可以象玉泉院这样有万亩土地,给种地的农民主持公道,让他们一天三顿。”

李四有心虚:“仅仅给他们主持公道,不要土地不行吗?”

道长道:“你不要土地,农民会互相抢,最后抢出来个收四成租的大地主。”少年一脸迷茫,道长淡然道:“你是天生道胎,这就是你要修行的外功‘真行’。朝廷强势,你不想造反,也不能造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你要把自己放在低处,要给农民好处,也要给朝廷好处,你要顺着朝廷走。简单的一句话,你要考科举。“

几日后,玉泉院派个道士到华阴县县学,使钱给李四有挂了个童生的名额,打算让他先挂几年童生资历,后边找个机会考秀才(生员)。李四有也不去上课,在观里四处拉玄清等年龄仿佛的同伴嘀咕。

某日,秋高气爽。十几个道童一起出动,先去旁边近的村庄,按照玉泉院收租的名册一家一家找上门。农户本就是玉泉院的死忠,听说院里的小道爷要教家里的孩子识字,大喜,感激流涕,拉来自家的男娃按地上磕头。

整个村庄沸腾起来,一家家百十个男孩集合到村庄晒谷场上,周围围满各家当家大人,看热闹的婆姨们女娃们叽叽喳喳,李四有跳上石碾举手压住众人声息。

“乡亲们,你们不识字,也不想自家孩子以后还是个睁眼瞎吧?”底下轰然一片应和。

“教男娃们认几百个简单的字,会算术。以后看个官府告示啥的,写个借据啥的,出个远门啥的,外人骗不了!”又是一片叫好。

“不过,也就是教这些了。先说好,娃们学好这些也就是能不当睁眼瞎,可考了不了秀才!”等底下议论声平息,道:“乡亲们做梦都想自家娃读书光宗耀祖,这秀才难考啊,朝廷定死了名额,整个华阴县几十年拢共才百十个秀才,你们算算自家有机会没?“

底下有略微失望的,也有满不在乎的,大家都是明事的,知道好几个村子都不见得出一个秀才,又渐渐安静,等李四有说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