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1 / 2)

  只要有一个人能把书上写的东西弄明白,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汗阿玛辛辛苦苦把东西送下来,不可能送的一堆看不懂的废纸。

  小果亲王对傻哥哥已经不报希望,除了他自己,在场的几位在他们家汗阿玛的事情上全都自动降智,他还是努力学习认字吧。

  当个躺平的富N代很快乐,但是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区区认字难不倒他。

  三个大人凑在一起讨论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小豆丁插不上嘴,只能坐在旁边和李玉说话。

  宫里的太监总管不只一个,大总管吴书来主管宫殿监,平时不跟在皇帝身边,李玉和随身伺候的这几个只是副总管。

  能跟在皇帝身边的都不是简单人,李玉白白胖胖见人就笑,宫里却没人敢小瞧这位李总管。

  弘曕一边和李玉聊天一边听哥哥们说话,越听越觉得大事要留给有本事的人干,他还是躺平当个废物点心更好。

  皇帝老哥说的很对,大清人才济济,大海捞针战术也能捞出足够用的针。

  地方官学按地方分府学、州学、县学,乡间还有社学,京城的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一层一层找下去,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找出来。

  让小果亲王感到吃惊的是,大清甚至已经有了专科学校。

  不只大清,其他朝代也有。

  东汉末年有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是宦官组织起来的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院校。

  南北朝有史学、文学、儒学、玄学等学科,后面唐宋明还有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各种学,到大清这些培养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就更完备了,想学什么都能学。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连内务府下面都管着好些官学。

  什么八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盛京官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义学,其中好些都是只有上三旗才有资格进的贵族学校。

  像咸安宫官学就是内务府三旗官学生和八旗满洲官学学生学习的地方,是上书房之外学生身份最高的贵族学校,里面的学生只能是满洲的官宦子弟,教书的先生基本上都是翰林,毕业出来就是官儿。

  贵族学校也不是本朝才有的,或者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读书是一种本身就只有贵族能参加的活动,后来才慢慢扩大范围。

  东汉时有四姓小侯学,那是专门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小侯开设的学校,最初只有四姓子弟可以儒学,后来门户开放才逐渐不分姓氏,但是能入学的依旧只有贵族。

  还有唐代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明代的宗学,基本上都是专门为皇亲国戚专门准备的学校,不管学的怎么样总之毕业都有官当。

  啧,特权阶级什么时候都那么讨人厌。

  啊,他现在也是特权阶级的一员呀,那没事了。

  小果亲王往椅子上一瘫,有气无力的翻书叹气,恨不得求穿越大神再给他换个新脑子。

  旧脑子不好用,急需新脑子来让他变聪明。

  那一摞书最终还是留在了九州清晏,只庄亲王带走了两本高数课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