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尘埃落定36(1 / 2)

王大全被吓的一出溜。

陈建南心里不由一笑,“黄瓜”还得“倭瓜”治。

“大栅栏儿这一片,就数咱小白楼纪律性差!宋师傅呢?又去哪儿躲懒了?”

矛头一转,刚还幸灾乐祸的陈建南暗自往边上靠了靠。

万幸金婶及时解释了一番,陆“倭瓜”拿着出勤表一通乱翻,也没挑出什么毛病来。

“这两天顾客体量有没有增加?”陆“倭瓜”对这点倒是蛮上心的,当然他也犯不上在金婶这位办事员面前摆谱。

“喏。”金婶甩出另一本登记册来,类似于流水账目。

“咦!”

没成想还是让陆“倭瓜”挑出了毛病:“宋大胆师傅怎么服务的顾客数量比其它两位师傅少了近一半儿!”

“我看有些人就是倚老卖老,仗着老资历就可以偷工减料!”陆“倭瓜”的神气明显就提了一截。

说着话,一双小眼睛斜睨着将店里众人的神态扫视了一圈。

“前几个月的登记表呢?也是这样么!”

陈建南一听这话,心里头直打鼓。

当然不是担心他自己。学徒期间只计出勤,偶有出手也是算在对应师傅身上。

担心陆“倭瓜”借题发挥上纲上线,陈建南不由得替自己师父捏了一把冷汗。

“每个月底统计归册上报给两位经理,原件应该在顾经理那里有留存。怎么?近半年的统计表您就没过过手儿?”金婶也拿出办事员公事公办的态度来,不紧不慢的回答道。

“唔...那等顾经理回来再说。”

“我看这两天客流没有什么明显增加,这不应该啊!”话题又扯回刚刚的问题。

刚喘口气儿的陈建南暗自腹诽,小白楼又不在主街上,客群大多是附近居民和回头客,就算从正阳门大街分流过来的客群也集中在休息日,连这点都想不明白,还真块不折不扣的倭瓜脑袋!

店里众人显然也明白这点,可也没人这会上赶着和陆“倭瓜”呛火,没看见刚还逮着宋师傅不放么!

见没人回答,陆“倭瓜”只觉得店里众人积极性不高,想到自己费心琢磨出来的这么个“争先进”的好主意就这样要被小白楼众人付之东流,心里就一阵不舒服。

“这样,许是我们刚刚调整,新老顾客都还不知道,一会儿安排人在门口立个水牌,写上试调整营业时间,等两天再看。”

金婶应了一声,再不言语,显然也不大看好陆“倭瓜”的举动。

虽然她是街道挂职,可兼着小白楼的日常开支走账,平日并不比其它员工早下班。

“行啦行啦,各自都忙去吧,没见着还有顾客等呢么!”

陆“倭瓜”好似这会才看到店里还有几位顾客在等待似的,不耐烦的挥了挥手。

“建南,这位师傅想理个平头,宋师傅请了假,我俩又不趁手,你来吧。”一声不吭的周师傅这时突然指着一位顾客对陈建南说道。

受宠若惊的陈建南先是瞥了眼还在店里晃悠的陆“倭瓜”,后知后觉的发现周师傅这是替自己师父搏脸面,紧忙应了下来。

陈建南还是老套路,只不过在最后修剪环节用上了电推子。

不是用来代替手推,更像是代替平剪、牙剪的作用,对头顶两边进行“微调”,几乎是贴着发梢一闪而过。

见客人满意,按捺住性子掏出随身携带的直柄剃刀来,小心翼翼的替客人将后颈和两鬓的发根仔仔细细的剃掉。

别看陈建南拢共才剃了一个半冬瓜,可加上原身的肌肉记忆和金丹提升后对身体力度的有效把控,简简单单的剃刀修理还是做得到的。

等到给顾客后颈擦了一层薄薄的爽身粉,陈建南长出一口气,自觉这是目前为止自己第一次完完整整的独立完成了一次理发工作。

“小师傅,手艺不赖啊!”客人显然很满意,起身跟着早就等在一旁的王大全去洗头。

这年月的理发馆自然也提供洗头服务,只不过条件捡漏,通常都是一壶壶提前烧开的热水,灌在暖壶里,学徒工根据情况随时补充。

条件自然不像陈建南“前世”那般有专门的洗头设备,可以平躺着舒舒服服的等着人伺候。

小白楼临窗摆了一溜儿搪瓷盆架子,通常就是顾客趴坐着由学徒工出手,也有排队紧张的时候,有顾客自己回家解决。

至于有没有吹风机?很抱歉,电吹风要在八十年代才逐渐走进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时候的吹风机全靠进口,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

整个四九城,就四联有几台从海都带过来的手持式电吹风,店里几个师傅去“交流学习”回来以后,哪个不眼馋?也就宋大胆嘴硬,嘀咕几句“歪门邪道、花里胡哨”。

至于专门的烫发机器,除了四联更是绝无仅有。虽然人人都好潮流,可也不是谁都能接受。听王大全说,周师傅就有一手“打火钳”的烫发绝活,给小白楼带来不少忠实的回头客,可惜这些天未曾一见。

顾文华更是从四联参观回来,就打了申请进购电吹风和烫发机,可惜进口货源紧张,排不上号,这都二年多了,也没见音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