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海下一层(2 / 2)

“所以我们需要足够的力量。”玛尔达流露出坚定的表情。

但刘承铭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海船遇难?笑话!他绝不接受这个解释。

-----------------

在和线人们快速沟通后,玛尔达很快带来了消息,每周五是巡查员的惯例检查,刘承铭只需要到下沉关口就有人接应。

同时,玛尔达也弄到了垃圾转运情况,共三处有异常垃圾排放:一处是工人宿舍,一处是大型美食街,还有一处是洗衣厂。洗衣厂的大型运输车辆、广大的占地面积、远超平均水平的垃圾排放,成为乌撒曼老巢的不二之选。

还有两天时间,刘承铭要记住巡查路线、常规项目,并找了个理由去洗衣厂看看。

此外,他要做些准备,一想到基因强化人战斗时,那种插不上手的感觉,让他觉得羞耻。于是他联系了杜克医生的老朋友,那些从事人体器官收购、改造的研究者,其中可是有些大人物,肯定能帮上忙。

实际上,这个行业比他想象的更为成熟,一切操作都是流水线作业,无论是基因强化,还是器官移植,只要你愿意出足够多的信用点,或者承担足够大的风险,总有人愿意赚点外快。

在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周五早上九点,刘承铭如约来到下沉关口,这里处于一圈高层建筑环绕当中,看上去像个大型公园。

由于灰雾区常年被大雾笼罩,下沉关口的周围装上了一圈穿透力极强的防雾灯,这使得中央升降平台,以及通向平台的检查关卡的道路清晰明亮,完全没有蒙混过关的可能。

入关的队伍被分成两条,一条在北面,是车行入关;一条在南面,是人行入关。

刘承铭站在人行入关的队伍里排队,但他什么过关证件都没有。随着关卡检查点接近,他感觉自己的心跳渐渐清晰起来。他低着头、四处张望,寻找着玛尔达所说的接应。

直到检查甬道前,刘承铭看见侧屏上,显示出了一个中年人沧桑的脸,但关口上方却提示绿色的“已审核”。

检查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挥手通过。

一名实习生模样的年轻人,轻声对检查员询问:“师傅,照片不太像啊?”

“程序对就行!”检查员带着些不耐烦的神情,又补充了一句,“你是嫌工作不够多吗?”

体制,真是一个矛盾的弱智。刘承铭感慨着,来到中央升降台。

在载重达到额定标准后,升降梯的球形天幕缓缓合拢,满载着工作人员、运输车辆向海下一层沉下去。

60秒后,天幕再次打开,刘承铭抬眼四望,不由得产生了强烈的失望。

没有深蓝海色,没有全息广告,没有飞鸟掠空,只有高远的发光天幕,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笼子一样的长方形建筑伫立在街道两旁,还有无处不在的功能指示牌。

与其说这是一个海下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巨大厂房、一张立体说明书、或者是个监狱。

不过对于刘承铭却省事许多,他只需要跟着指示牌,搭乘自动轨道,到达指定地点,对一周以来的生产数据进行核对,然后打上勾,表示已检查;如果有什么问题,只需要打上三角,提请相关部门审查就可以。

这让刘承铭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大公司的工作就是打勾或者三角而已,那为什么要那么高的学历?明明是小学生都可以完成的事情。

在思索中,他已经来到了第一个检查点,跳下自动轨道,迅速走向数据检查中心,根据引导来到中岛生物科技的数据中心,在智能光幕前进行周报告数据审核。整个过程全部由数据中心的智脑提供引导,这些工作一共花费了他十五分钟时间。

这对刘承铭是个好消息,海下一层实现了80%智能管理,少量的工作人员都是管理、维修人员,这意味着他可以在一小时左右完成三个巡查点的任务,然后前往那个洗衣厂一探究竟。

他自顾自地想着,全然没有注意,有两个人远远地跟着他,一个矮小灵活,一个高大僵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