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2)

大秦的教育事业自来便有许多缺陷,几代以来便多有改善,虽行科举,仍旧是寒门难仕,贵族独断,不能尽取天下才士,秦瑜行早就请示过天封帝,他想彻底的变革读书就仕的困境。

天封帝早早便默许太子之议,只是朝中固执老派的臣子不少,是以秦瑜行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安排筹划,这最后的推出书院一步,要让顽固派服气,也要向百姓展示,真的寒门有路出人头地,以达到教育平等,一路漫漫,开头一炮要响亮。

而得到尚书令这一文官之首的支持,莫过于死死的压住顽固派的话头,所以秦瑜行拉拢新生的一代,又可以代表林家的林大公子。

“殿下,寒门诸多弟子在书院之中,学有所成,秋闱放榜,定不负殿下期许”林柏初如此说道。

大秦虽然暗潮涌动,可科举未曾停止,秦瑜行专门开展的书院,便是给了寒门弟子一个机会,学习的机会,科举的机会,如是秋闱寒门盛况,自是能让更多百姓信任朝廷的政策。

“但愿如我们所期待的,大秦需要更多的力量和才学,天下百姓有无限的可能与潜力,万不可因为权贵而泯灭他们”秦瑜行道

“殿下是真正的为国为民,大仁大义,柏初实在佩服”听到秦瑜行的话语,林柏初心生敬意,太子贵为储君,日后当为帝王,有如此善心为民,必会是好君王。

林非晚在一旁听着秦瑜行和林柏初的对话,也着实震惊,她本以为太子殿下深入民间,与民为善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了,不曾想他竟然做到不只是形式上的体恤民情,实际的行动既是为了大秦来日之运也是为了一个平等予民。

真正的体现了在高位者,谋其位责。

只听林柏初说到一个点,“可终究寒门弟子的出人头地,一些贵族势力被触及利益,有点不好办啊!”

见林柏初脸有忧虑,秦瑜行解他心头忧虑“柏初莫不是忘记书院中可不止寒门弟子”

“是,还有各阶层的学生在其中”

“因为父辈的缘故,我们从小便有父母教养,私塾先生单独辅导,可大多数官员或者富商等的子弟,没有极其优越的条件,所以愿意送他们的孩子到书院之中,这便搭起了同窗的情谊,连成的一片力量,那顽固派们不足为惧,更何况父皇是允准下的变革,促进公平教学”

见秦瑜行胸有成竹,林柏初便放心了。确实因为自己是尚书令的孩子,殿下是太子,甚至元景之,姜锦滕,大家都是因为父辈位高权重之故,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兵法武学早就学会,只是专攻不同。

因此连带家中女子,如林非晚,元薇芷都是饱读诗书,便也不必接触书院,而殿下恰恰发现这点,把握住变革的好契机,不因优越而自傲,反思缘故以求精变。

诸多事宜有的没的聊了许多,林柏初发现时候也不早,便向秦瑜行请辞,秦瑜行起身相送,林柏初见太子位尊却屈低送客,这大礼可不能情谊受的啊。

偏偏没有推辞的借口,只能看着秦瑜行一路将自己兄妹送到宫门

“殿下如此客气,柏初谢过了”林柏初毕恭毕敬的向秦瑜行道谢

“殿下告辞”林非晚随着兄长行礼做谢。

“不必如此,柏初慢走,阿晚也是。”说完下意识的看着林非晚,露出一个微笑。

许是这般称呼是刚刚改口,林非晚竟然有些发羞,“谢、谢、谢殿下关怀”

林柏初见妹妹又是卡了壳,支支吾吾的,心想,没错了,伸出手把妹妹扶上马车“殿下,回见,走了”

秦瑜行点了点头,目送着林家的马车渐行渐远,侍卫见他在那里迟迟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忍不住提醒了一下,“殿下,快下钥了”

秦瑜行嗯了一声,缓缓抬脚向自己的殿宇走去,月光洒下,却扫不去他心头的阴霾,他始终没法看透,她的心,一整晚,她几乎是不自在的不开口,难道自己真的没法让她喜欢吗?

明王府内,秦立明抱着一个咿呀学语的小男孩,看着在身前跪着,瑟瑟发抖的官员。

玩味的说道“蔡大人,看看小公子怎么这么可爱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