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名人(1 / 2)

陈逸抬头一看,是之前对知州大人“拒绝三连”的那个人。

能被一州父母官亲自派人去请,请来了又敢“办不了、没办法、另请高明”的角色,当然不可能是什么平头老百姓。

陈逸立马起身,拱手道:“不敢不敢,兄台还请坐。”随即马上转身招呼道:“来一壶热茶!”动作行云流水,跟前世路边烤串遇到同事的时候一模一样。

对方就座之后也不言语,只是静静地微笑打量。

主要是陈逸看上去太年轻了,这种年纪的人,除非是家学渊源,否则怎么可能懂得如此之多?

陈逸也是无奈,自己哪来的“师承”?连身份都是假的,非要问到底的话还得现编。

二人一时陷入了沉默。

为了打破尴尬的气氛,对面便主动介绍了自己。

原来这是蕲州城最大的医馆“东壁堂”的大掌柜,姓李名建元。

“家父二十二年前辞官回乡,便创立了这个东壁堂,后来又为著书立说四处奔波,立誓要遍阅天下百草,我便接替了家父,主管这医馆掌柜一职。”

陈逸对身体力行研究学问的人还是很尊敬的,毕竟实践出真知嘛,便问道:“之前兄台说令尊外出采药,也是为了写书一事?”

李建元点点头:“正是,虽然前年初稿已成,但家父仍觉不够完备,想再大修一版。今日知州召唤,本意是想请家父前来,我越俎代庖,没料到反倒是小小开罪了一番。就是不知道这本《本草纲目》,究竟何时才能正式刊行。”

陈逸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本草……本草纲目?”

李建元有些诧异:“是啊,莫非你也听说过?”

这能没听说过吗?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本草纲目的!

眼前这个人居然是李时珍的儿子?

陈逸小心翼翼地确认道:“恕我冒昧,敢问令尊,是不是姓李名讳时珍?”

这蕲州城的百姓,有两个名字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一个是荆王千岁,一个就是悬壶济世的李时珍。李建元先是确认了对方的疑问,然后才问:“公子莫非是外地人?”

陈逸这才苦笑着回答:“我岂止是外地人,二日前才到了蕲州,寻访亲友而不得,无奈之下,寻了个客栈暂住。昨日刚将行囊荷物拾掇清爽,正在烦扰如何落脚,今天便碰到了这档子事。”

接下来便是老家招匪父母双亡,蕲州城的亲友又变卖家产不告而别,自己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反正穿越者九成都是孤儿开局,编起故事来也是八九不离十。

李建元听完也信了七八分。能大白天跑到青楼喝茶,肯定家资不菲;家境殷实,才有机会阅读医书;读过医书,那对虫积之疾了如指掌,也就理所当然了。

“家父的本草纲目,虽有《虫部》一章,但多是以虫为药、医治疾病”,这位医圣之子接着说道:“不过诊断预防……虽有对家父不敬不尊之嫌,但实话实说,此书还是略有欠缺。所以我今日才来与公子一叙,看能否有所心得。”

“蛔虫还能做药?”陈逸对中医不大了解,对几百年前的医学更是没有入门,所以才有此一问。

“正是”,李建元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得意的神色:“用蛔虫五条,晒干,研为末,加腻粉一钱、石胆半钱,共研为末。每日二、三次蘸其点抹,治一切冷瘘风眼。”

陈逸:“啊这……”

有没有科学道理他不知道,不过要搜集原材料是不是太难了点?这个货源的稳定性不太好保证啊。

但他不是完全没眼色的人,而是谦虚地解释道:“预防寄生虫其实与医术并无多大关联,无非是要平日起居注意卫生。不要生食菜蔬鱼肉,大小解之后要洗手,饮水也要煮沸之后再饮用,仅此而已。”

这年头又没有放大镜显微镜,寄生虫的来源并不清楚,甚至还有“腐草为萤”一说,认为虫子能从植物残渣里自然而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