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初遇昂比利多(1 / 2)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仅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强加于人们的惩罚。”——宗教改革巨著《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

在家里呆了三天,身体状况相对头一天也算变好了些,可以下地走走了。从来自都灵的书信得知自己即将毕业。虽然作为这个时代少数的双子家庭,家里人却并没有给自己安排工作。于是,安东尼决定去维滕堡大学向自己过去的教授昂比利多咨询一下推荐的工作,并争取这位名望较高的民权党退休干部的推荐信。

“昨天碰到的小偷竟然想要我的命,话说大宋帝国的治安不至于这么差吧。”

安东尼小声嘀咕了一句,顺带费劲儿地拉开衣柜门。

他脱下沾血的亚麻衬衫,换上一件干净些的,并在外套上大小合身袖口收紧、左侧衣摆铺有亮金色腊梅纹章的新宋式,甩了甩手将它捋直,又把原先杂乱的头发收拾整齐。下楼后有些犹豫,却在门前将其通通打消,随后就推门而出了。

来到公寓外,尼德兰低地刚升起的阳光罕见的热辣,为全城镀上一层金砂。莱茵河上来来往往的大型运输船只见到桥梁纷纷拉响汽笛,从桥下驶过,三根硕大的烟囱排出滚滚浓烟引得桥上戴高礼帽与单片金丝眼镜的行人们鼓掌叫好;沿河的是一排一排的欧式建筑,颇有工业时代的韵味。如果在虚构的科幻小说中得叫做“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中则是开放、包容、新旧并行、煤钢复合的“四君子时代”。河岸街道,前面由马牵拉的精致马车、后方由锅炉推进的蒸汽机车一辆连着一辆,满怀着高礼帽下所装载的希望;贵妇们撑着蓝色或绿色的小伞,花边镶了一道又一道;咖啡馆前的德勒大爷翘着二郎腿,品起薄瓷杯里的印地红茶,再假意看《鹿特丹周末报》来欣赏隔着五六米远的邻座老太太,颇为富气;大街靠左房屋后侧远离河岸的那块高地上建有轨公共铁路,是民权革命战争后取缔帝国政府并重修《大宪章》的民权党政府拨款新修建的,乘坐它去往远方十分快捷;火车站边的花坛上,总是有一位捧着手风琴的吟游诗人在演奏帝国政府统治时代的戏剧,身旁围着两三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引来过往行人的一枚铜币则脱下条纹格的报童帽,鞠躬致谢;远观天空,晴空万里,于是五六艘百米的飞艇挂上一张又一张横幅,就像鲸一样在城市上方澄黄的海洋里沉沉浮浮,将云彩缺失的遗憾补了回去。

“啊哈,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一天。话说,如此美好的世界要是因为《多摩史诗》这本老掉牙的石板里几句话而毁灭,实在是太可惜了。”

安东尼如是说。一辆军警的蒸汽车闯过又疾驰而去。随后,安东尼随手拦下一辆可能面熟的正在自由穿行的蒸汽出租车。

“师傅,麻烦载我去维滕堡大学。”

“好嘞!两分铜币。”

驾车师傅礼貌地脱下帽,揪其向安东尼,示意将铜币投入。

“抱歉,我只有中央民券,没有殖民政府铜币。”

“那我不收你钱,你只管坐车,下次还给我就行。”

“可是我有民券啊......”

“宁可不收钱也不收民券,就当你赊着了,反正我们是老熟人。”

事已至此,安东尼就顺势上车,难料蒸汽车的轮子半径太长车身比地面高出太多上不去。数次尝试未果后由师傅拉了上来。

“安东尼老弟,你为什么还是穿大宋的服装啊?你又不是宋人,咱西方也不是没衣服给你穿。”

“之前去新世界考察,当时看到这件觉得还不错就买来了。”

“我建议最好还是穿西方的服装。老弟,你应该晓得的......”

开车师傅又铲了一铁锹煤,煤灰与火星在锅炉内噼啪作响,车一阵颠簸。师傅测过身来面向安东尼,把脸凑到他耳边故作小声。

“老弟,你应该晓得的,现在政治风向有所转变。《民报》、《莱茵报》甚至《鹿特丹周末报》上经常白纸黑字地报道‘复国运动’的某位干部又被军警击毙或抓获后执行死刑。实则这些复国运动的成员很多都被‘击毙’了两三回,甚至有些有名气的都被‘死刑’执行过了四五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