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154(1 / 2)

  人的同时,也曾问过苏轼差不多的问题。

   苏轼一听到这话是眼前一亮,直说愿意。

   对苏轼来说,想要振兴苏家,叫父母面上有光才是最要紧之

   事。

   童试一年两次,是科举入仕的敲门砖,对天庆观大多数学子来说都不是难事,只是之后的路就是一关难于一关,能走到哪里,则是各凭本事。

   张易简道长知晓了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的打算,心底对俩人也是有了安排。

   一转眼就到了二月底的假期。

   苏辙与苏轼一回到苏家,就听说了苏家又开了三间纱縠行的好消息。

   老百姓们都是长了眼睛的,谁家东西物美价廉,自会选择谁家的东西。

   因苏家纱縠行一开,程家纱縠行的生意是一落千丈。

   程浚这是再也硬气不起来,请程老太君出马,想她老人家走一趟,话里话外的意思皆要程老太君劝程氏放程家纱縠行一条生路。

   程老太君最喜欢的就是程浚这个长子,将程浚的话当成圣旨一般,拾掇一番就来了程家。

   一路上她都打好了腹稿,想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能说服程氏。

   可惜程老太君坐了半天冷板凳,程氏压根没露面。

   苏辙从元宝嘴里听说这件事,就差忍不住拍手起来:“……虽说如今以‘孝’,可长辈也得先有当长辈的样子,晚辈才该孝顺。”

   “长辈无德,又凭什么去要求晚辈孝顺??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元宝虽不大听得懂这话中的意思,却一点不耽误他头点的如小鸡啄米似的:“八少爷,你说的极是。”

   说到这儿L,他为难挠了挠头,道:“不过这几日程老太君都来了,我瞅程老太君的架势,这几日应该也还是要来的。”

   “她老人家大有一副若是夫人不答应,就不罢休的意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