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242(1 / 2)

  加银钱丝绢去让辽

   国暂时消停,但是绝对不会同意割地来求和。

   不愿意割地是一回事儿,不敢和辽国交涉又是一回事儿。

   辽国大军压境,朝中一片惊惶,官家问谁可以出使辽国时满朝文武都不敢应命,只有时为宰相兼枢密使的吕夷简吕相公向官家举荐当时还不是宰相的富相公。

   欧阳公欧阳修怕此次出使会重演唐时颜真卿出使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之事,颜真卿一代名臣,先被当时的宰相卢杞排挤出使,后被李希烈扣押,最终遇害,与富弼富相公的处境何等相似。

   欧阳公请命将富相公留在京城,奈何吕相公将奏报压下不曾上报官家,而富相公也没有推辞,直接接受举荐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使辽国。

   辽国在国书上大肆指责大宋,富相公便带上将那些指责一一驳回的国书,辽国那边也清楚大宋的底线,口舌之争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切实得到多少好处。

   富相公和辽国使臣萧特末谈了许久,那萧特末胸有成竹,不再掩饰南行的真正目的,将临行前辽帝说的要求都告诉了富相公。

   大概也是觉得要的太多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还建议富相公回去后和官家说辽帝的要求能给就给,实在不能给挑一件来搪塞他也行。

   谈判就是这样,开场先要个大的,然后再慢慢讨价还价。

   富相公回京后将辽使提的要求尽数汇报给官家,辽使都建议实在不行只答应一项就行,官家却怕只答应一项不稳妥,因此同意了增加岁币以及将宗室女子嫁给辽国皇子来和亲两项。

   苏景殊撇撇嘴,心里骂骂咧咧:要不是割地会让他名声受损,他怕是连割地都想答应。

   公孙策捏捏眉心,显然对皇帝的一昧退让也不太赞同,“富相公出使辽国时换了说辞,宋辽联姻或是增加岁币,二者辽国可以任选其一,议婚则不增岁币,增岁币则不议婚。”

   也幸好有富相公坚决不让,辽国那边看他态度坚定,于是同意了只增岁币,但是要求大宋对辽国输送岁币应该称“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送。

   富相公不同意,辽国又退而求此次说称“纳”。

   富相公依旧不同意,使臣头可断,此议绝不答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