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107(1 / 2)

   梅尧臣负手摇头,非常笃定的说道,“不是,里面没有。”

   《三国志》的注有好几个版本,但是他可以确定,哪一个版本中都没有这个典故。

   苏轼硬着头皮继续说,“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想当然耳,何必须有出处?”

   他觉得尧会那样做,于是就那么写了,一切皆是想当然。

   梅尧臣:???

   年轻人,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梅尧臣懵了,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如此胆大妄为,省试的试卷用典竟然敢想当然,他就不怕被直接黜落?

   但是想想这人已经被黜落的诗赋,忽然又觉得他这“想当然”也不是那么奇怪。

   梅尧臣失笑,“你这真是、是我孤陋寡闻了。”

   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写的极好,读起来汪洋恣肆,道理不思自明,只有那一个典故他拿不准。

   阅卷有阅卷的规矩,用典错误直接黜落,他实在不忍心毁了那么好的文章,于是把试卷拿去给主考官欧阳永叔看。

   欧阳永叔看到那篇文章也大喜过望,当即要看写出此等文章的学子诗赋如何,不找不知道,一找就发现这小子的诗赋已经被判为不合格。

   诗赋其实写的也很好,可是不切合题意,阅卷的考官想手下留情都找不到不黜落的理由。

   也就是欧阳永叔慧眼识人,不忍好文章蒙尘,找出后面的策论以及经义试卷发现那两卷都答的极好,这才提笔给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判了个第二名,免得他因为诗赋不合格而掉出榜外。

   庆历二年取消单场淘汰制,但也很少有单场不合格而高中的举子,若是诗赋和论都被黜落,余下两门成绩再好也无济于事。

   阅卷有需封弥、誊录,避免考官从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笔迹等痕迹中徇私舞弊?[]?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他和欧阳修阅卷时也不知道答卷的是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