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64(1 / 2)

  ……倒也不至于需要祢衡,这位实在是曹魏集团共同的心理阴影。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为帝,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统一天下,继秦、汉后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走上了历史舞台。

  百姓们欢欣鼓舞,以为起码未来能有几百年没有大战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和平稳定的局面只持续了短短的十一年。

  晋朝初建时,实行与西汉初年相似的郡国并行制,但是藩王们虽然有封地,但却身在都城,不能管控藩国内的具体事务。

  因为司马氏得国不正,皇位上永远沾着曹髦的血,司马氏在进行统治的时候便显出一种气短。所以,西晋政治“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联合统治①”,皇帝并非像前朝一样一言九鼎,司马氏的皇帝急需寻找自己的同盟。

  所以,晋武帝走了一部臭棋。

  咸宁三年,也就是公元227年,司马炎下诏“徙诸王公皆归国”,让藩王们回到自己的封地,自己治理藩国,直接控制藩国内的军政大权。

  藩王有着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权力,也培养了他们扩大势力的野心。

  从此,地方独大,中央势弱。

  在司马炎晚年,也感到了藩王过于强势,可能会对中央统治造成威胁。但是他没有削弱藩王的力量,而是将皇后完全没有功绩的父亲提为太尉,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 录尚书事”,一手掌握军、政两方大权,用外戚的势力与藩王相抗。

  这似乎是一步好棋,于是司马炎闭上了眼,留下一地鸡毛的后事。】

  藩王、外戚……好家伙,叠buff叠满了。

  “还有世族。”诸葛亮自言自语。

  从东汉至今,豪强和世族发展地越来越大,早就有了尾大不掉之势。

  累世公卿的士大夫,门生故吏遍天下,家族常年垄断朝中职位,形成强大难以违逆的势力。各个世族同仇敌忾,对于世族子弟来说,他们家族的意志早已凌驾在国家意志之上。如果司马氏不改变这个现象,帝王早晚要名存实亡。

  诸葛亮忧心忡忡地想。

  虽然不喜司马氏晋朝,诸葛亮还是心情低沉。毕竟,这些人互相冲突,国祚不宁,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曹操的手一下下的点着自己的大腿。

  西汉诸侯王乱国,东汉外戚乱政,都是风雨飘摇、动摇国本的大变,司马氏的晋朝可倒好,一下子把两个雷都踩了。

  何等自取灭亡的行为。

  曹操细细品味着,当时的政局不稳定是一个理由,但是这些皇帝应对的措施也是真的不行。

  他有些趣味地盯着垂头丧气备受打击的司马懿。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按照司马懿的智慧和城府深沉……

  ——这些人真的是仲达的子孙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