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60(1 / 2)

  太尉蒋济本来在高平陵事变中支持司马懿,曾经“书与曹爽”,也就是写信给曹爽,告诉他“唯免官而已”。但是,在看到曹爽的结局后,感到自己对他食言,竟然后悔羞愧而死。

  反观司马懿,却不为所动。

  托孤而反噬其主,是为不忠;起誓而不守其言,是为不义。

  司马懿,名为“懿”,本意为美好、美德,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怎么能配得上这个名字呢?】

  “不知其可也。”

  崔琰清淡的声音响在厅中,司马懿不可置信的看过去。

  要知道,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懿做出过“聪亮明允,刚断英特”的高评价,二人素来相善。

  他怎么会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崔琰直直地看着司马懿,眼中有清晰可见的失望,显然这句话已经憋了很久了。他重复说道:“仲达,不忠不义无德无心之人,不知其可也。”

  话音掷地有声。

  曹丕紧紧地握了一下拳头,心中暗爽。

  说出了他不能说的话,季珪(崔琰的字)先生果然是最棒的!

  司马懿脸色涨红,胸中心跳的时快时慢。不知道是因为光屏的痛斥,同僚们怪异的眼神,抑或是崔季珪清淡又坚决的贬斥。

  刘备执起诸葛亮的手,轻轻拍了拍,感动道:“孔明,我们汉没有成为曹魏那样的结局,真是太感谢你了!能有孔明作为我的丞相,我是多么的幸运啊!”

  诸葛亮:“……亮也幸甚遇主公。”

  【司马懿虽然掌控了曹魏中央的政治权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可以代魏称帝。因为中央和地方有很大一批人对曹魏政权很有感情,不能接受帝位的旁落。

  高平陵事变两年多后,司马懿病亡,但是司马氏的窃权行为并未结束,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控了曹魏的大权。

  司马师为人沉着坚强,意气坚忍,这是他的正面评价。

  但是如果从负面进行评价,司马师是一个冷酷残忍、严厉近苛的人。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手的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局面。

  此时司空王凌、楚王曹彪、兖州刺史令狐愚等人在淮南地区对司马懿的反叛刚刚平定下来,还没来得及对淮南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人心浮动的问题依旧存在。

  而在曹魏朝廷方面,魏帝曹芳刚好年满二十,正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纪,时刻准备着和司马氏夺权;在对外作战方面,吴国诸葛恪和蜀国姜维也即将上台,对北方的曹魏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司马氏就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地里掌权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