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烟酒僧”Routine(五)——周末(中)17(2 / 2)

“Western”,全称“Westernblot”,即“Western印迹”、“蛋白免疫印迹”,也是大伙通常所说的“蛋白实验”、“跑蛋白”。该实验操作大致包括蛋白电泳、转膜、抗体孵育、显影。

简单来讲,就是先让蛋白质变性,然后利用电泳手段,将该蛋白按分子量大小,在电泳胶中进行分离。紧接着利用电场作用,将胶上的蛋白条带,转移至印迹纸上。然后,将该印迹纸孵育特定的蛋白抗体。这一抗体俗称“一抗”,即“第一抗体”,其须能与该蛋白发生特异结合。接着孵育配对“一抗”的通用商业抗体“二抗”,也俗称“抗体的抗体”。

抗体的宿主物种来源,包括了鼠、兔、羊、驴等等。譬如,若“一抗”为兔源,则“二抗”为其它物种的“抗兔二抗”,如“驴抗兔二抗”、“鼠抗兔二抗”等等。

最后,进行蛋白条带显影。以上方法,可以根据抗体的结合作用,用来检验该蛋白的浓度。

抗体效价不高,通俗来讲,一般指该抗体与目的蛋白的结合能力不足,导致最后显影效果不佳,无法清楚说明该蛋白的浓度高低。

郭子昱接着诉苦:“我已经调整过三次实验方案了,可如今得到的蛋白图,还是很模糊。我实在是‘没辙儿’了。”

“难道现在要找其他公司,重新做一管抗体吗?可就算是做成了,这时间上肯定也来不及了。”郭子昱掰起了手指,数了数剩下的日子,“唉,deadline、deadline,我感觉我就要变成‘dead’的了……”

“你别慌啊!”陈幸安慰道,“你有没有试过‘加大样本量’,或者……‘增加抗体浓度’、‘延长抗体孵育时间’之类的?”

郭子昱又点了点头,回答道:“都试过了,而且这抗体的稀释比例、孵育时间、‘二抗’浓度,都是师兄师姐之前摸索好了条件,我们一直‘套用’的。我昨天还特地稀释了一支新的抗体呢!”郭子昱垂头丧气,“幸儿,我是真觉得自己不擅长做科研……”

之前郭子昱“倒苦水”,通常都是“开玩笑式”的“假正经”,说过就算,陈幸只当他是发发牢骚。唯独有一次,令陈幸印象最为深刻——那是两人刚在一块儿,谈恋爱还不到一周的时候。当时郭子昱所在的课题组,手头上的肺癌临床数据不足,又没有多余的经费请公司做生物芯片,因此,他的导师希望能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可用的临床数据,从而挖掘潜在的“肺癌耐药相关因子”……于是,导师便将这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入学半年的郭子昱。

全球可供免费获取的医学公共数据库倒是不少,当时肿瘤医生用得最多的,当属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发的“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又称“TCGA(TheCancerGenomeAtlas)”。该数据库涵盖了33种肿瘤类型,上传了多方研究者提供的癌症临床数据,包括肿瘤组织、正常组织、癌旁对照组的各项图谱——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数据,以及患者的肿瘤病理、癌症分期、生存情况等。

从网上获取原始数据并下载,倒也难不倒郭子昱,令他头疼的,主要是后期数据的处理问题。

TCGA提供的数据集,样本量非常大。每一个样本,均以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命名,以便于相互区分并归类。因此,数据使用者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例如R语言、Python、Perl或Linux操作系统等等。同时,使用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才能利用这些语言编辑器,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精髓”部分。

郭子昱虽然有统计学的底子,本科也修过《生物信息学》,但他的信息学基础相对薄弱——如今让郭子昱直接上升到应用层面,他自然是吃不消的。

“我每天看着这一行接一行的R语言代码就‘头大’……”郭子昱向陈幸诉苦,“还不如让我值一周的大夜班呢!”

陈幸建议道:“问问你的师兄师姐啊,他们应该也做过类似的数据处理吧。”

“做倒是做过,不过啊,那些代码啥的,基本上都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生搬硬套’的,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网上的相关代码“满天飞”,可谓“五花八门”。虽然大多也能“殊途同归”,但这些代码毕竟是“提供者”自己写的,需要“使用者”逐字逐句看懂。有时一旦更改了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代码,便可能出现“系统报错”,或者得出“南辕北辙”的处理结果。

还有不少生物相关行业,开始专程开班授课,教授广大科研人员如何利用R语言,对各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当时陈幸进实验室也不过半年——正值入校第四载,她迈入研究生预备期,日常主要是熟悉实验操作。尽管陈幸的信息学基础扎实,但她也从未接触过如此庞大的数据处理。于是在郭子昱“一吐为快”之后,陈幸便求助于自己实验室的各位“前辈”。

“TCGA提供的代码有些繁琐,而这网上的呀,终归不是自己写的,用着总还是有些不放心的。”

有位师兄倒是很钦佩:“小师妹这是提前做功课呢,先把数据处理学会了,到时候啊,你就能自己从数据库中挖掘课题了……”

带陈幸做实验的师姐也很热心:“我手头上有现成的代码,你到我电脑上拷贝一份就行。不过呢,你最好还是自己亲自写一套,这样以后用着也放心不是?”

郭子昱觉得陈幸的“前辈们”说得有理,于是他咬了咬牙,狠下心,充值了某个生物培训机构的“VIP终身会员”,下决心“从头学起”,一步一个脚印。陈幸也陪着他,从基础R语言学习,到利用代码下载并处理数据,直至从数据库中发现潜在的“癌症相关因子”……两人一路扶持,最终,郭子昱总算是“过五关、斩六将”,解决了自己科研生涯的“第一道难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