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路向北(1 / 2)

2081年9月29日

沧阳四点多就了床。妈妈家楼下的路灯坏了,窗外黑漆漆的,这让他想起上辈子的逃亡,在黑暗中,沉重的声音和隐约的臭味,反而让人安心,它们标记了危险的方向。

不过今天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没有时间回忆。

在十二个小时的高速中,他需要联系所有厂家送货、上门测量,当然,旧都市的事态也需要时刻关注着,这将是一次无法停下的旅途。

妈妈还没起来,沧阳觉得有点庆幸,这给了他展现手艺的机会,比如做一份妈妈爱吃的捞化。

最好吃的捞化是海鲜口味的,要加花蛤、海蛎,又鲜又清爽。但其实做法很简单,细米粉在开水里煮熟,花蛤单独炒好,加进去,最后放海蛎、生菜,烫十五秒,加点葱段、胡椒粉就可以了。

唯一的要求是:食材必须干净新鲜。所以沧阳外购了当天的鲜活食材,这是是保证口味的秘诀。

梅映雪是五点起来的,沧阳听见了细碎的声音,但没转身,专心准备着早餐。

“你在做什么啊?”梅映雪惊奇地问,踮起脚向锅里看去。

扑鼻的鲜香,已经随着热腾腾的蒸汽冒了出来,沧阳得意地看向妈妈:“马上就好,尝尝我的手艺。”

“这是?捞化啊!你什么时候学的?”梅映雪轻呼,眼里流露出欢乐地震惊。

沧阳笑而不答,掐着时间,把捞化盛了出来。

上辈子,他除了下方便面,就只会点外卖,自己学做菜还是末日爆发以后的事情,不过任凭谁,有了多年做菜的经验,再学做捞化,其实一点也不难。

梅映雪接过捞化,闭着眼睛闻了一下,细长的眉毛都像似要飞起来一样,赞了一声:“不错啊!”

沧阳微笑看着妈妈,忽然觉得,末日也没有多可怕,只要有家人在身边。

吃完饭,沧阳帮着妈妈把行李搬上了车。在他的坚持下,梅映雪不得不带上了足够一个月的换洗衣服,最厚的外套,成套的化妆品、标准医疗急救包、常用药品等等,甚至包括野营用的厚睡袋。

按沧阳的说法,他们去的可是冬季的大西北,而且要去山里过一段时间,谁知道在山里会碰到什么事?

至于那些值钱的首饰,沧阳反而倒没所谓。钱都快没用了,要那些东西干嘛?丧尸对贵金属没有兴趣,末日中的顶奢品牌不如一碗饭值钱。

不过这样一来,梅映雪的箱子就显然不够用了,好在原本打算去奴国给亲朋好友买东西,所以又带了一个大空箱子,这下也装得满满的,最后带给老人的礼物,就只能直接塞车里了。

两人一直忙到7点才从家里出发,这个点的车不算多,他们得抓紧,如果能避开上班高峰,就能节约好几个小时,毕竟沧阳一共也只有15天,360个小时而已。

在市区里,沧阳一直全神贯注地手动驾驶,很多地方都是擦着交通灯变红的时候过去,像逃命似的。

梅映雪有些担心,不时提醒沧阳:“不着急,晚上能到就行”。

“好,我看着呢。”沧阳嘴里答应着,手上一点都没慢下来,不断变道超车,一直上了高速,才微微松口气。这要堵在市里,还指不定什么时候能出城呢,现在每分每秒都要争取。

他开启了自动驾驶,开始逐一给商家发信息:确认发货情况,催赶上门测量。

一直沟通到9点多,车都离开松市100多公里了,才把所有的商家联系上。大部分货三天内都能到,除了那家做特种防护门的,要测量完了回去再做,具体多久不好说,得报给厂家等答复了。

沧阳又拨通了马顺良的电话,作为爷爷的好朋友,将来是一定要请马叔进避难所的。

“马叔好,我沧阳啊,我爷爷和您说了吧?这几天要到不少设备,您在店里吗?”

电话里传来一个西北口音,浓厚而热烈,仿佛在喷火:“沧阳啊,在、在。你爷爷说了,发来吧。不过你爷爷问我有没有水电,水倒不缺,这电有点不稳定啊。”

沧阳心里咯噔一下,能源可是他最先考虑的问题,能源不足,后继建设计划可就都落空了。

“怎么不稳定啊?”沧阳故作镇静地问。

“我跟你说,我们这个风力发电,哎呀,不太稳定啊。有风它就有电,没风就没电。”马顺良解释说,“我想从山下拉电,杨友德又不让,说浪费。哎呀,我也不懂这些东西,就弄个小柴油机烧,又缺油,哎呀,不行啊。”

沧阳立刻明白了,这一准是没有储能装置,风力发电的能源都浪费了。

“马叔,你别急啊,你知道咱们那个风力发电机是多少千瓦的吗?”

马顺良的声音听起来有点为难,呃~了一会儿,传过来一个清脆的女孩声。

“沧阳哥?我马兰。我爹搞不清楚,杨友德没向县里报备风力发电,都是大家自己掏钱买的小风车,我家这边是两台10千瓦的,平时开开灯、看电视肯定够用,要是没有风,空调都开不了。”

果然是这个问题。饭店里通风、空调通常是耗电大头,照明其实用不了多少电。20KW的发电机,本来应该是够的,看起来储能电池太小,没风的时候,一会儿就没电了。

不过20KW的发电机功率,也远远没达到沧阳的预期。他不由得暗自叹息,原先搞无土栽培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公司工程部解决的,他也没仔细关注过,现在真的要样样自己操心,难免会顾此失彼。

沧阳想了想,锁住了眉头,笑着问:“哎?马兰,你家那个仓库大概什么情况?能给我说说吗?”

“就是死道士的那个洞。别人家嫌晦气,不要,包下来便宜得很,以前是个隧道,我大概量过,能有三米多高、七米多宽、四百多米深,把山都打通了,后面就是山崖,不过没再修过去。”马兰迅速报出一串数字。

沧阳倒是吓了一跳,面露喜色:“三千多平?这么大?离山顶还多高?”

马兰的声音也立刻高亢起来:“对啊!就是因为大,我本来想包下来种蘑菇,杨友德不让,说景区开发,只能做饭店,我就前面开饭店,后面种蘑菇。不过现在没钱,就开了一百多平,你来了,正好一起种。”

“好,大棚隔开,不影响。那个,咱这个洞到山顶还多少高?”沧阳盯着问,手上不由自主地握紧方向盘。

在沧阳上辈子,很多人忽略了避难所深度问题,以为只要藏在地下就不会被发现,结果下雨、老鼠都成了致命威胁,更不要说暴怒者军团的搜捕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