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当场拜为易父83(1 / 2)

刚挖掘出的城墙基址坑,其形状宛如前端带着一条悠长墓道的甲字形大墓。

易峟在基址坑附近徘徊,看着地上一根根小木棍,这些根木棍本是用来标示城墙的走向和界限的。

小木棍用麻绳连在一起,踢倒一个,其他木棍也会受到影响。

他若有所思地停住了脚步后,高声宣布:“为防止戎人俘虏再次逃窜或进行有组织的破坏,应该打散戎人的不同族群,按老幼比例混编。

每十人编为一甲,设甲首管理,每旬轮换。

十甲编为一里,设里长管理,每月由曾担任甲首者轮流担任里长。

甲、里内若有人口减少,则与其他减员的同级组织合并。”

邦伯的这番话引起了族人们的兴趣,他们窃窃私语,对此制度感到新奇。

而像司马宣这样熟悉战争的族人,则猜测邦伯是意图借鉴族兵出战时的编队方法来管理戎人。

易峟清了清嗓子,进一步说明:“里长每日根据分配到的筑城、耕种或开荒任务,再分配给甲首执行。

里长与甲首若能按时完成任务,便可获得每日补贴以及额外的奖励,但若有逃逸或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也会受到相应处罚。

此外,每十个里设乡长与亭长两名管理者,均由昜国人担任。

乡长负责统筹、制定、发放任务,由司工棣人员担任;亭长则负责治安与监视戎人动向,由司寇仓人员担任。

同时,乡长与亭长也会受理普通戎人对里长、甲首或其他戎人的举报,并根据核实情况给予奖励。”

易峟见身旁的众族人们面露困惑,不知所措,心中明白,此刻的困惑只是暂时的,只要制度得以执行,戎人逐渐适应这套“郡县制”雏形后,理解便会随之而来......

代娄等人因罪行尚轻,得以从宗庙祭祀坑中侥幸脱身,被送往郊野参与筑城。

刚跨过环形壕沟,他们便被引导至一处刑场,准备接受在脸上刺刻昜国族徽的刑罚,以此标志他们作为昜国奴隶的身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