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我借民心保命,皇帝不介意吧?58(2 / 2)

第三件事,是万永社会在乡里中开设固定的粥棚,每日都施粥赈济黔首。

每個粥棚每日施舍百人份的粟粥,这粟粥还不是清汤寡水,要插箸不倒。

虽然今年是一个丰年,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吃饱饭。

许多因为天灾人祸刚刚失去土地或者早已失去土地的黔首,到了寒冷的冬天仍要在生死线上挣扎。

万永社每天拿出几十斛的粟来赈济贫困黔首,能救不少人。

这三件事情,都是能够造福于乡梓的好事,樊千秋愿意花钱做这些事,不只是利人,同时也利己。

从眼前来看,长安城的形势危急多变,通过做善事来聚集一些人气,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从长远来看,樊千秋这是为了进一步在乡里中树立自己的好名声,为明年出仕为官打个基础。

更何况,就算以后出仕为官了,这好名声也是一直要维持的。

总之,在大汉帝国,不管是江湖还是庙堂,好名声是硬通货。

当然,做这些事情时,樊千秋也非常小心谨慎,不敢有逾矩。

因为他深知在未央宫统御寰宇的千古一帝,是一个多疑之人。

自己所做的事情往小了说是造福乡梓,往大了说就是夺民心。

如果不谨守一些不可逾越的规矩和礼制,那么极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到时候,一封奏书递到未央宫北门下的公车司马室去,樊千秋和万永社所有人都要人头落地。

为了避免这种恶果,樊千秋在贴出去的那些社约上,对天子和儒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溜须拍马。

所有的事情,都要披上“感沐君恩”和“道德教化”的外衣。

招募同子弟,是践行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

救助穷儒生,是响应县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召。

开设粥棚,是追比孝文皇帝“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遗泽。

万永社出力出钱,天子收获民心赞誉,若有人还敢生事,樊千秋就算到了诏狱,也能和他们说道说道。

为官之道就是如此,即使把活都干了,但也只能占少少的功劳,大部分的美名要留给自己的顶头上司。

多方受益,才能长久。

收买民心,也是要有正确姿势的。

当樊千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抓紧时间备战的时候,陈安君那边也终于有了些眉目。

十一月十八,天朗气清,消失许久的日头终于出来了。

可是,长安城的气温比之前那小半个月又寒冷了许多。

晨间早起,黔首们总能在杂草上看到薄薄的一层白霜。

长安城的百官公卿和黔首奴婢,都开始猜测,今年的第一场雪到底什么时候会下。

只是百官公卿们是想赏雪景,黔首奴婢们是怕被冻死。

当樊千秋在万永社正堂核对这半个月的账簿时,豁牙曾匆匆地将一封信送了进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