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东市经商规矩多,稍有不慎人头落!(求订阅)(2 / 2)

交代清楚之后,樊千秋和吴文就向东市正中的市楼赶去,准备立赊贳的券书。

先前,樊千秋就知道在市中交易有诸多规矩,稍有不慎恐怕就要入狱,因此对交易流程格外好奇。

一路上,他都在旁敲侧击,渐渐也搞明白了该如何在大汉“合法经营”。

在官市内的交易方式两种,一种是直接付现钱,一种是赊贳。

不管是哪种交易,官市都要按一定税率收取交易税,这笔交易税也算是市租的一种。

交易的额度较小的时候,往往选择结现钱,这样最安全方便。

每个肆都有一个贝函,收到的钱要连同券书一同放到贝函中。

每日日落闭市的时候,市啬夫就会来核对贝函中的钱款和券书。

核对无误后,市啬夫要先收走税款,坐贾才能将剩下的钱取走。

就像昨日在饭肆买吃食,淳于赘付钱时也立了一个简单的券书,所以大部分市籍坐贾都识得几个字。

若不识字,还得请专门的代笔来写券书,这自然又是一笔开销。

如果交易金额较大,无货不便运输,或者其他的特殊情况,那客商就会用赊贳的方式交易。

赊贳是一种信用消费,更需要到市寺去写正式的券书了,而市寺也要会在此时先把税收足。

不管是付现钱还是赊贳,从流程上都有偷税漏税的漏洞。

大司农和少府的官吏们也想了办法来杜绝这种偷税漏税,这办法就是核查市廛的库存。

所有货物和原料进入东市时都要在市门登记,入多少就要记多少,不可有任何的出入。

每一日,市啬夫就会核对市廛中剩余的库存,两日库存相减,就可算出当日的交易量。

而后再与交易的券书及收到的货款进行比对,这坐贾有没有偷税漏税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辅以“鼓励坐贾相互监督揭发”“严惩逃税贾人”“定期核对出入账簿”等措施,敢逃税的坐贾就不多了。

当然,暗地里也会有官商勾结的事情,但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樊千秋和吴文边走边聊,不多时,就来到了市楼之下。

站在此处,樊千秋再次感受到了这市楼的宏伟和高大。

抬头看去,十几丈高的市楼在视线中倾斜,像是要倒下来似的。

东市的市令不过六百石,府衙就这样气派了,不知道丞相府又是多大的规模。

樊千秋不能在吴文面前露怯,所以并未在外驻足太久,就跟着对方进入了市楼一层。

这市楼总共五层高,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一层是诸室,每一室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类似于后世的窗口单位。

二层是门下,其中门下吏多是东市令亲信,类似于长官的秘书班子。

三层是正堂,是东市令署理公务审问案件之处,相当于主任办公室。

四层是档房,藏着许多的文档券书,三年之内的券书副本都在此处。

五层是望楼,市卒就在这里警戒瞭望,更换旗帜,指挥市门的开合。

除此之外,市楼西侧还有一个附属的院子,那就是关押犯人的犴室。

从上到下,分门别类,体现出制度上的精密和细致,让人叹为观止。

今日,樊千秋和吴文要找的,是这东市里的二把手——主记丁去疾!

返回